東北網9月5日電 不少人將進食米飯與糖尿病聯系起來,認為吃飯吃得多容易得糖尿病。因為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米飯中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為葡萄糖,因此糖尿病人每吃完米飯後一測血糖,就發現指數往上躥。正因為這樣,不少人將米飯與糖尿病直接聯系起來。
就目前的中國人來講,從祖輩以來吃的大都是植物性食品,每天的食物中大部分是米飯、面條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類,我們的基因是與之相適應的。當然,吃太多米飯加重胰腺的負擔,也可誘發肥胖和糖尿病,因而就要注意谷類攝入的的質和量。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食物中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少於200克,折合成米飯等糧食為400克左右。同時可以適當吃些粗糧,如燕麥、玉米、小米等,即粗細糧搭配。
糖尿病人值得提倡的食物是薯類食品,如土豆、地瓜、芋頭、山藥、南瓜等。這些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相對較低,多吃一點也不妨礙,容易滿足人的飽腹感要求,而且纖維素含量高,利於腸胃健康。
中國人以米飯、饅頭、面條等谷類作為主食,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後轉化為糖分,再進一步轉化為維持人體機能的熱量。在糖分與熱量之間的轉換需要胰島素的參與,胰島素對葡萄糖有降解的作用。而長期不吃或者少吃米飯,會對胰島素的正常運作產生負面影響,給糖尿病的發生提供可乘之機,所以不必刻意忌掉米飯等主食。
責任編輯:孟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