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我省評出"希望工程園丁"
2006-09-10 06:27:2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范麗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0日電 在我省希望工程實施14周年和第22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記住這些陌生而親切的名字:劉鳳鳳、孟繁麗、胡艷梅、商玉秋、高大雁、韓學厚、李佰勝、李權、陳甲龍、梁兆玲。他們就是在全省542所希望小學的近7000名小學教師中評選出來的10名『希望工程園丁』。

  為了村民的笑

  ——記孫吳縣正陽山鄉希望小學教師梁兆玲

  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著26年的教齡和小學超高教師職稱的梁兆玲,深愛著教師這個職業,深愛著她的每位學生和哺育她成長的小山村。她立志一輩子做教師,回報家鄉父老。

  1981年17歲的梁兆玲步入了教育這個神聖的殿堂,擔起培育棟梁的重任。可是這個小山村特別貧困。幾間簡陋的茅草房,破爛的桌椅,帶洞的黑板,沒有玻璃的窗戶,就是當年村裡的學校。這樣的環境,對剛上班的梁兆玲來說,確實是一個考驗。她思前想後,是轉到條件好點的學校去還是留下來?她做出了選擇。『這輩子當老師當定了!困難是人克服的,條件是人創造的,我絕不放棄。』下定決心,她帶著成績參差不齊的幾名學生,在簡陋的小屋裡上課。每天早上,她都來的特別早,把泥和好。學生們到校後,再給大家上課,課間用事先和好的泥修補教室的牆縫。就這樣,教室變得結實了、乾淨了,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村民們笑了,他們看到了希望。而梁兆玲一乾就是8年,沒有優厚的待遇,有的只是她一顆敬業的心,和村民們的一張張笑臉。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校擴大,生源多了,問題也來了。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識幾個字就行,花那麼多錢,念那麼多書,還不如早下來多掙幾個錢。學生面臨著輟學。梁兆玲急在心裡,她四處奔走,挨家挨戶地給家長們做思想工作,召開家長會反復解釋孩子沒有文化將要面臨的困難。她磨破了嘴皮子,走腫了雙腿,換來了家長的信服,孩子們又回到了學校。現在這些學生有的已經大學畢業,有的是科技種田能手,有的是民營企業家,村民們又笑了。

  梁兆玲說,學生的成長和村民的笑是對自己最大的回報。在教學的道路上,她堅持著自己的信念,雖然苦在身上,但是甜在心裡。作為老師,她無怨無悔。

  無怨無悔的追求

  ——記樺南縣樺南鎮八一希望小學教師胡艷梅

  在2003年教師節慶祝大會上發言時,胡艷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書育人,是我無怨無悔的追求。』在她擔任班主任的17年間,她把全部身心和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事業上。她不但在學習上對學生認真負責,還用純真的感情和熾熱的愛心,像母親一樣關懷、體貼、照料、培育著每一個孩子。她不嫌繁瑣、不畏艱苦、不懼勞累,在勤奮忘我中表現出了人民教師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

  胡艷梅曾教過一個叫張欣的學生,張欣是個病殘兒,在一次手術中不幸落下了後遺癥,大小便失禁,要隨時換尿布。可張欣年紀太小,自己不會換,所以胡艷梅就承擔起了每天給她換尿布的事情。怕張欣心靈上受到傷害,胡艷梅每次下課後便找個無人的角落給她換。有一次,她正在上語文課,突然看到張欣旁邊的同學把鼻子捂住了。她走到張欣近前時,立刻就明白了,她把張欣領到外面,解開她的褲子時,看到滿腿都是大便,胡艷梅二話沒說,用紙一點一點地把大便給她擦乾淨,又給她洗淨了身子,給她換上舒適的尿布。這時,張欣撲到胡艷梅的懷裡哭著喊了一聲『媽媽』。平時胡艷梅經常與張欣談心,講述張海迪的故事,教給她堅強地面對生活的道理,在胡艷梅的關心愛護下,張欣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逐步提高,在畢業時,竟考出了全鎮第三名的好成績。為此,張欣的父母寫了一封感謝信,寄到了縣教委。

  胡艷梅對待每一名學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體貼、細心,也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家長的信任。她所付出的艱辛與汗水,換來了事業上的成功與喜悅。胡艷梅正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

  

  為了事業捨小家

  ——記海倫市海南鄉三泉希望小學教師孟繁麗

  孟繁麗常說:『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全部傾注在事業上,纔活得有價值,纔無愧於人民。』可是為了學校裡的工作,她不知放棄了多少家裡應做的事,不知多少次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孩子得了肺炎,需要住院治療,無奈只好讓婆婆陪孩子住院。孟繁麗沒有請一天假,只有丈夫下班後騎著自行車到二十多裡外的醫院看望孩子。臨床的阿姨見了她丈夫問:『這些日子怎麼沒看見這孩子的媽媽呢?』聽到這些話,孟繁麗心如刀割。

  孟繁麗在團結小學上班時,孩子纔出生一百多天,為了不耽誤學生學習,她捨不得時間回家給孩子喂奶。每當孩子餓了,就哭個不停,無奈,婆婆只好讓孩子叼奶嘴。每當這種時候,爺爺和奶奶就默默地流淚。

  1990年,孟繁麗的公公病重,在醫院住了70多天,她一天假都沒請,而是拜托兩個小姑子侍奉。1993年和1999年孟繁麗的婆婆又先後兩次住院,也都是她的兩個姐姐和兩個妹妹在醫院護理。出院後,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又是她的姐妹們幫助輪班看護,而她沒有耽誤學生的一堂課。也許有人會說孟繁麗心狠,可是誰能了解,大家與小家不能兼顧啊。也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纔使得她對事業的探索與鑽研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孟繁麗就這樣堅持了26年,從未耽誤過一天課程。可是對於家人的愧疚使她久久不能釋懷。就連兒子結婚,她都沒能請過半天假。但孟繁麗知道,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心裡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裡要有火種。

  

  學生真情讓我感動

  ——記明水縣永興鎮躍進村育纔希望小學教師李權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在事業上纔活得有價值。自參加工作以來,李權就義無返顧地投身到距家十三裡土路的母校。

  2002年李權擔任四年一班班主任。冬季的一天,他與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迎著風雪去上班。可是風雪像故意作對似的越來越大,凜冽的寒風夾著鵝毛般的雪花迎面刮來,臉上就像被割了幾道口子,頭也抬不起來,戴著手套的雙手被寒風打透,失去了知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課時非常緊張,孩子們還在教室裡等待。沒辦法,他只有吃力地推車向前走。前面一片蒼白,分不清天與地的界線,雪借風威無情地向這個唯一活動的目標狂攻不止,身後半尺深的腳印很快就被白雪覆蓋。原本三十分鍾的路程竟走了一個多小時。當到學校時,正好下課鈴響了,全班27名學生全部迎了出來,簇擁著他走進教室。學生們很懂事,很乖,他們知道老師家遠,又趕上風雪天氣,路不好走,於是他們都主動地打掃起教室,黑板擦得乾乾淨淨,講桌收拾得整齊清潔。看著孩子們閃亮的眼睛,接過孩子們遞過來的毛巾,聽到孩子們噓寒問暖的話語,李權心中不僅僅是激動,隨之而來的是無窮無盡的工作熱情和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李權知道,如果輕易地放棄這一堂課,不僅自己內心感到歉疚,以後也再不敢看孩子們期待的眼神了。

  當上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李權興奮、愉悅,感受到了實現人生願望的歡樂,卻也深深地體會到了育人的酸甜苦辣。對事業的追求,他從不敢懈怠,是學生的真情不斷激勵著他,鼓舞著他,感動著他,使他『默默耕耘催桃李,滴滴心血育花紅』的決心堅定無比。

  青春在育人中閃光

  ——記蘭西縣平山鎮大興小學教師韓學厚

  有人問韓學厚這樣一個問題:『當一名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朱婷婷同學父母離異,從小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家人的生活靠爺爺每天起早貪黑地撿破爛維持。韓學厚知道後心裡非常難受,於是他就像親人一樣照顧小婷婷。每逢新學期開學,韓學厚都會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給朱婷婷交書費,還時常給婷婷添置學習用品。當韓學厚看到婷婷穿著磨破了袖口的衣服時,他覺得自己應該從更多的方面照顧這個可憐的小女孩……於是,朱婷婷的家就成了他經常進出的地方。除了補習功課,他還承擔起了婷婷家的家務,直到婷婷小學畢業。而在畢業聯歡會上朱婷婷的一席話,更讓韓學厚記憶深刻。他清楚地記得當時朱婷婷走到自己身邊,眼含熱淚地說:『我一定要爭氣,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我第一個報答的就是韓老師您。』

  程志啟同學的母親常年體弱多病,家裡為給母親治病欠下近萬元的外債,程志啟的學習成績也明顯下降,並面臨輟學的危險。韓學厚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主動到程志啟家了解情況,買來補品和學習用品進行資助熏還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對程志啟進行課外輔導。最終程志啟以優異的成績昇入初中。

  韓學厚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他說,了解家長,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他認真對所有學生家長進行分析,給他們分類排隊,然後依照不同家長、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

  韓學厚班裡有一名學生總是不愛完成作業,學習成績很差。學生說,他父母是開飯店的,沒人管他。於是韓學厚決定進行一次家訪。他勸家長抽時間管管孩子,沒想到竟惹怒了家長,吃了閉門羹。韓學厚愣在那裡,心中像倒了五味瓶一樣,自己飢腸轆轆去家訪,不但沒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了家長的詰責,自己的一片苦心全化成了委屈的淚水……韓學厚曾一度想放棄這個學生,可是又覺得如果放棄,對這名學生來說不太負責任。於是韓學厚成立了互幫小組,利用課餘時間調動其他同學為他補課,不但使這個學生進步飛快,還與其他同學建立了友誼。一名落後生在韓學厚的耐心引導和精心教育下,變成了一名勤奮學習的好孩子。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十年來的不懈追求,終於收獲了一串串沈甸甸的果實。學生與家長的感激證明了他無言的付出和努力。韓學厚很欣慰,他開心地笑著。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