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0日電 近日,由哈工大與哈醫大附屬四院共同研發的『智能促動手(指)功能恢復醫療仿生機械手』,將在醫大四院進行臨床測試,這標志著手創傷治療進入了智能化時代。它將在改善患者手部外傷的治療效果、最大限度防止患者手指關節功能障礙發生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哈醫大四院副院長孟慶剛教授是『智能促動手(指)功能恢復醫療仿生機械手』始作俑者。他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了手外傷的系統化治療,可手器官的精細性決定了手損傷治療難度,有時多次手術也不能達到效果。而康復治療設備單一,這成了孟教授的心病。在查閱了大量醫學資料後,他萌生了研制手部康復訓練器具的想法。一次會議上,他結識了哈工大校長王樹國,與其他科研伙伴相比,對方的優勢顯而易見。2003年,孟教授領導的科研組、王樹國教授帶領的機器人研究所和新加坡國家醫學圖像研究中心共同組成了國際醫療輔助技術聯合會研究中心。這是一次跨學科的合作。為了完成這一主題,雙方組成了人員精乾的課題組,3個研究生、4個博士、多名教授的加盟和幾十萬的科研經費的投入,讓『智能促動手(指)功能恢復醫療仿生機械手』項目起航了。『這是一項沒有明確規定時間表的任務,但大家都明白時間緊迫,都是只爭朝夕。』孟教授說。大量的工作和艱辛的付出,以高新技術為特征的智能仿生康復訓練機械手在兩年多後亮相了!歷史在這一刻定格:2006年9月誕生了。
來自不同年齡段、性別、關節部位、力度、角度的上千例臨床醫學的第一手資料,讓『機械手』內信息存儲數據庫異常豐富,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據孟教授介紹,患者使用時,將仿生康復訓練機械手套在受傷的手上,由臨床康復專家通過控制系統下達指令,促使傷指連續、被動地活動,從而加速傷指關節軟骨及周圍肌腱和韌帶的愈合與再生,使傷指功能得到恢復。該裝置樹立了手指關節功能鍛煉的新概念,對其他學科的發展方向也起了重要的路標作用。該產品經過臨床實驗後,將進行批量生產,最大限度地為廣大手外傷患者服務,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