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1日電 2006年,慶安縣豐收鄉農民張志雙22.5畝水稻采用拋秧技術,比去年插秧少用了9個工,節省720元錢。去年,慶安縣僅推廣高臺大中棚育秧、兩段式育秧、拋秧、節水灌溉等四項技術,就為農民增產糧食1.3億公斤,增收1.26億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8元。近年來,慶安縣大力實施科技興農,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慶安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全國首家綠色農業示范區,綠色食品開發在國內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個縣223萬畝耕地中水田有110萬畝,人均水稻面積全國最多,水稻為優勢中的優勢。『兩段式育秧』可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由於技術要求高,農民不認可。2003年,慶安縣在部分農戶中示范。2004年,豐收鄉豐盛村農民王振生『兩段式育秧』水稻比插秧增產46%%,每公頃純增收4000多元。農民眼見為實,積極性高漲,今年推廣面積達到5萬畝,預計增產糧食1000萬公斤,農民增收1330萬元。
這個縣還引進『缽體育秧』新技術,實行拋秧和擺栽。2004年,豐收鄉豐年推廣拋秧,秋收時每公頃產量達到了8500公斤,還比插秧省6個工。今年,慶安縣水稻拋秧面積增加到50萬畝,現已為農民節約成本1600萬元,秋後可增產8978萬公斤,增收3960萬元。
水稻高產高效,但渴水問題一直制約水田發展。近些年,慶安縣采取工程節水、機制節水、技術節水三位一體的辦法,1996年起,十年間使水稻畝灌溉用水大幅下降,水田面積由64萬畝發展到110萬畝。2002年,慶安縣又引進國家專利『水稻節水高產控制灌溉技術』試驗示范,並結合本地特點進行改進。經專家計算,一畝地可節水180立方米。今年,全縣有40萬畝水田推廣此項技術,現已為農民節約成本480萬元。
一方面是典型引帶,一方面是資金扶持、產業化牽動。近幾年,慶安縣每年在農業生產上投放的扶持資金、貸款和各種補貼在4億元左右。他們通過招商引資,建設年加工水稻10萬噸以上的龍頭企業10家,使水稻加工能力達到160萬噸,基本實現把水稻『吃乾榨淨』。農民每年生產的40多萬噸商品稻被龍頭企業以每公斤高出市場價4~6分錢的價格收購,僅此一項,農民可純增收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