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電 金秋的黑龍江迎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他以『雜交水稻之父』名揚天下,拿遍了除『諾貝爾獎』之外幾乎所有相關的中外重要獎項和榮譽,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
記者有幸采訪了76歲的袁隆平院士,感受到了作為一位大家的執著與胸懷。
『黑龍江大米貢獻很大』
『黑龍江3000萬畝水稻面積,平均畝產達到470多公斤,很了不起! 日本是世界先進國家,對水稻特別重視,水稻生產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他們2700多萬畝的水稻種植面積,平均產量450公斤。』袁隆平這位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站在我省水稻之鄉五常市的地壟溝前,興奮地對記者說: 『黑龍江水稻產量超過號稱水稻王國的發達國家日本,很了不起,可以說黑龍江的水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面。像黑龍江這樣一個溫度這麼低、緯度這麼高的地方,達到這麼高的產量,很了不起!』
一連串的『了不起』,是袁隆平院士對黑龍江的最高評價。當記者問起黑龍江大米在市場上是什麼情況時,袁隆平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微笑,他說: 『哎呀,到處都吃黑龍江大米。東北大米有名,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都認,黑龍江大米貢獻很大。』
在談到黑龍江大米對國家糧食安全有何意義時,袁隆平說: 『黑龍江糧食商品量佔總產量的2/3。而湖南大米雖然總產量全國第一,但糧食商品量佔總產量的30%,湖南的貢獻沒有黑龍江大。』
『雜交粳稻很有前途』
上世紀70年代來過黑龍江的袁隆平院士,對黑龍江的水稻科研生產十分關注。這兩天,正趕上強降溫,袁隆平院士切身體會到了黑龍江的低氣溫,他風趣地說: 『我這幾天看的這些水稻長勢都很好,在黑龍江,自然條件優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發展水稻十分有利。但是低溫冷害是黑龍江發展水稻最大的問題,你看現在就很冷,因此培育抗寒品種是首要問題。』
袁隆平認為黑龍江水稻生產的單產潛力巨大,據先生計算,如果生產雜交粳稻,按一般規律,可提高產量20%,比如現在的單產是500公斤,通過幾年的努力,應該能夠增產100公斤,就是達到600公斤。
袁隆平充滿信心地說:『這是能夠做得到的。但任務很艱巨,希望國家能有更多的支持,同時把科研人員集中起來,形成合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想雜交粳稻在黑龍江是很有前途的。』
目前我省運用到生產中的水稻品種都是常規品種,雜交粳稻品種研究是世界熱點也是世界難題。袁隆平說:『我看到了黑龍江的計劃,現在粳稻的面積是3000萬畝,要把黑龍江建成國家粳稻基地,水稻面積要增加1700萬畝。研究雜交粳稻對提高單產很關鍵,希望在幾年之內,雜交粳稻的面積有零的突破,到2010年有200萬畝就更好了。』
袁隆平為我省雜交粳稻研究指點迷津,他認為我們現在的常規技術是成熟的,關鍵是技術路線調整一下,用現在的材料,現在的技術,培育出高產粳稻品種,提高20%產量是有可能的。袁隆平直言,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黑龍江米質好,如果能夠在優質基礎上提高產量是很有前途的。
再提兩個心願
不要覺得袁隆平院士只知道成天和水稻打交道,他的弟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國輝博士說:『老先生排球、音樂、游泳,樣樣是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