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電 題:『我不是科學富翁』——訪著名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9月10日,省政府向我國著名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特聘顧問證書。11日,袁隆平來到東北農業大學,為師生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講座,並對我省的水稻種植業進行了指導。在袁隆平院士休息間隙,《黑龍江晨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黑龍江農業資源誘人
袁隆平在認真了解了我省水稻種植業的情況後,一連用了3個『非常』來概括我省糧食產業的發展:『黑龍江的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業發展的潛力非常大,在商品糧方面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袁隆平院士表示,此次成為黑龍江省政府的特聘顧問,既是榮譽又是壓力。黑龍江是水稻大省,有著十分誘人的資源,今後他一定要為發展黑龍江水稻當好顧問,為培育高產雜交粳稻盡綿薄之力。
得知袁隆平要到東北農業大學做學術報告,9月11日,我省的許多水稻專家都紛紛趕到東北農大,向袁隆平請教平時研究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袁隆平不顧旅途的勞累和身體的不適,耐心、細致地為我省的專家學者做了解答。
做完報告、回答完師生的提問後,袁隆平本打算回到住處休息,這時,一名教師遞過來一張紙條,上面寫滿了問題。工作人員怕袁隆平過於勞累,想要謝絕提問,但袁隆平卻擺擺手:『不要這樣,我就喜歡好學的年輕人。』說完,袁隆平便認真詳細地一一解答了紙條上的問題。
人最值錢的是知識
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2000年12月11日,我國第一家以科學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袁隆平作為該股份公司的股東擁有250萬股。『隆平高科』股票發行價為12.98元,當日開盤價為27.89元,收盤價為40.37元。按收盤價計算,袁隆平當天即擁有了上億元的財產。
說到『科學富翁』這個話題,袁隆平坦誠地對記者說:『我不是科學富翁。我本來是堅決不同意以我的名字作為公司名字的。股票上市,到處都在說「袁隆平」今天漲五角,「袁隆平」明天跌一元,這像什麼話!』但後來袁隆平為什麼又同意了呢?『主要是基於兩點考慮:第一,這樣做有利於我國獨立地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第二,我已經70歲了,我現在是優質早秈稻和超級雜交稻兩個國家科研項目的首席專家,國家給我科研經費。按規定,70歲後我很可能就不能擔任該項目的首席專家了,也就是說,沒有科研經費了。但70歲後我還是要從事科研,有了這個上市公司,我就有了資金,就可以繼續進行科學研究。』
『隆平高科』上市後,有媒體稱,袁隆平的名字值580萬元;還有的媒體說,袁隆平的名字值1008.9億元。面對千億身價,袁隆平一笑置之。他說:『人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裡的知識。我這麼個糟老頭子,纔一米六九高,六十公斤重,連骨頭賣了都值不了幾個錢。我一個月工資1600多元,外加院士補助、其它津貼、顧問講學費、稿費,掐指一算,也有幾千元,夠花了。』
他還說:『我對金錢的態度是,人要有錢,因為人要吃飯、穿衣,要生存,沒有錢不行,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要靠自己誠實的勞動獲得。有了錢,就要用,有錢不用,等於沒有錢,但要用在正當處,既不揮霍浪費,也不吝嗇小氣。我喜歡朴素的生活。』
提及知識與財富的關系,袁隆平有著自己的見解。『對「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我現在體會得越來越深刻,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依靠的就是這種力量。它是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根本。』
還有兩個願望沒實現
今年已經76歲的袁隆平說他至今還有兩個願望沒實現:『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的目標要實現實驗田畝產900公斤,在現在畝產800公斤的基礎上提高100公斤,難度是相當大的,但這是溫總理對我提出的要求。到那時,我正好80歲,腿腳還能動,我想我能夠完成這一願望。』
袁隆平的第二個願望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199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借助中國的力量,在幾個主要水稻生產國優先發展雜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和引種了中國的雜交水稻。袁隆平說,現在,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達22億萬畝,但是,平均單產每畝只有250公斤。按照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如果有2億萬畝推廣雜交水稻的話,增產的糧食可以佔全世界糧食產量的20%,可以多養活10億人口。
『算一算,這需要5年到10年。』袁隆平堅定而又自信地說,『我能夠看到這一天。』
相關鏈接:農學家袁隆平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