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電 一身莊重的西裝,一頭平整的短發,略微黝黑的皮膚更顯現出他的朗健,他就是國際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0日,76歲的袁隆平來到哈爾濱。11日,袁隆平在東北農業大學暢談他的『雜交水稻』人生。
下午,黑龍江省水稻界的專家,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及一些企業的水稻專業人士與袁隆平交流了『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對黑龍江省的水稻技術發展給出了很高評價。
連說黑龍江大米『了不起』
『黑龍江3000萬畝水稻面積平均畝產達到470多公斤,很了不起!』袁隆平這位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站在黑龍江省水稻之鄉五常市的地壟溝前,興奮地對記者說:『黑龍江水稻產量超過號稱水稻王國的發達國家日本,很了不起,可以說黑龍江的水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面。在一個溫度這麼低、緯度這麼高的地方,達到這麼高的產量,很了不起!』
一連串的『了不起』,是袁隆平院士對黑龍江稻米的最高評價。當記者問起黑龍江大米在市場上是什麼情況時,袁隆平說:『全國到處都吃黑龍江大米,黑龍江大米貢獻很大。黑龍江糧食商品量佔總產量的2/3。而湖南大米雖然總產量全國第一,但糧食商品量佔總產量的30%,湖南的貢獻沒有黑龍江大。』
黑龍江適合雜交粳稻發展
上世紀70年代來過黑龍江的袁隆平院士,對黑龍江的水稻科研生產十分關注。這兩天,正趕上強降溫,袁隆平院士切身體會到了黑龍江的低氣溫,他說:『黑龍江自然條件優越,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發展水稻十分有利。但是低溫冷害是黑龍江發展水稻最大的問題,因此培育抗寒品種是首要問題。』
袁隆平認為黑龍江水稻生產的單產潛力巨大,並為黑龍江省雜交粳稻研究指點了迷津,他認為我們現在的常規技術是成熟的,關鍵是技術路線需要調整一下,用現在的材料、現在的技術培育出高產粳稻品種,提高20%產量是有可能的。袁隆平說:『我看到了黑龍江的計劃,現在粳稻的面積是3000萬畝,要把黑龍江建成國家粳稻基地,水稻面積要增加1700萬畝。希望到2010年有200萬畝,那就更好了。』
還有兩個願望沒實現
不要覺得袁隆平院士只知道成天和水稻打交道,他的弟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國輝博士說:『老先生排球、音樂、游泳,樣樣是把好手。』
據馬博士講,已經76歲的袁老還有兩個願望沒實現。第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的目標要實現實驗田畝產900公斤。要比現在提高100公斤難度是相當大的,但值得欣慰的是小面積已經獲得了成功。袁隆平到那時正好80歲,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第二個願望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199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借助中國的力量,在幾個主要水稻生產國優先發展雜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和引種了中國的雜交水稻。袁隆平說,現在,全世界的水稻種植面積為22億萬畝,但是,平均單產每畝只有250公斤。按照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如果有2億萬畝推廣雜交水稻的話,增產的糧食可以佔全世界糧產量的20%,可以多養活10億人口。『算一算,這需要5到10年。』袁隆平院士對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