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3日電 『這對於國內設備制造企業來說,是極大的機遇。』11日至12日,在哈爾濱舉行的『關注國產設備,服務核電發展』研討會上,北京核儀器廠總工程師姚秋果喜中有懮,『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國內核電設備的質量乃至國產化比例,仍然是道課題和難題。 』
姚秋果的喜和懮,正是眼下國內不少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復雜心態的共同寫照。
超級『蛋糕』擺在中國企業面前
按照中國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與此同時,中國對核電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經濟指標要求,上網電價要與脫硫、脫硝的火電廠的電價競爭。這使盡量采用國產設備、降低電站造價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到2020年,中國核電建設總投資將達到約3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約1500億元,如果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那麼擺在中國核電設備制造企業面前的,將是一個上千億元的超級『蛋糕』。
在核工業領域,許多人將未來十多年稱之為『核電發展的春天』。面對春天裡的誘人『蛋糕』,中國的制造企業正在積極行動起來,苦練內功,渴望分一杯羹,並借助『核級設備』之牌,撬動更為可觀的關聯市場。
哈埠企業采取措施迎接核電潮
哈爾濱汽輪機廠副總經理張秋鴻說,核電發展從適當到『積極』,這一轉變極大地調動了國內企業的積極性。『中國企業能否借此東風,打破大型核電汽輪機設計被國外企業壟斷局面,關鍵在此一舉。』據悉,該企業目前已承擔了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工程汽輪機組的研制生產任務。
從全國來看,上海、哈爾濱、四川是我國核電設備的三大高地,核電設備制造力量相對集中。如今,上海已經明確提出要搶佔核電裝備產業的高端領域。哈爾濱和四川等地的企業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采取措施,迎接核電熱潮的到來。
要建立中國自己核電技術標准
然而,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中國雖然已經確定核電發展要走自主化、國產化之路,但是核電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一些關鍵設備和材料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
在上海第一機床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忠飛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具備自主設計能力,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核電技術標准,『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設備制造國產化。設備制造國產化離不開設計國產化和核電技術標准,特別是技術標准。』
關鍵設備應有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企業要想順利捧走『千億蛋糕』,仍需苦練『烹制』功夫。『和國外一流企業比,我們在企業管理、技術儲備、人員素質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上海起重運輸機械廠副總經理徐忠毅說,努力提高企業核電產品的設計、制造和服務能力,特別是在關鍵設備上形成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將成為企業在『十一五』期間急需解決的課題。他們同時呼吁,國內核電業主應該多給國產化產品一些機會,給國內廠商提供技術創新的平臺。
國家應協調解決材料國產化
關鍵材料的國產化也急需提上日程。作為國內唯一能夠100%國產化加工制造反應堆內構件和控制棒驅動機構的企業,上海第一機床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忠飛仍然懮心忡忡,『我們體會到,關鍵材料如依賴進口,將受制於國外。而材料國產化不是企業所能承擔的。建議由國家或地區牽頭組織協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