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5日電 從2000年開始,黑龍江省開展了新世紀鄉鎮總體規劃工作,目前,已有47.7%的小城鎮完成了總體規劃編制。新農村建設對規劃提出更多要求
7月下旬,黑龍江省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就全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情況深入到綏化、佳木斯兩市進行了專題調研,力求以點窺貌,為新農村建設把脈。
代表們普遍認為,從2000年開始的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實施,不僅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的迅猛發展,而且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為新農村建設做了某些前期准備。
據介紹,黑龍江省現有1027個縣城以外小城鎮,到目前全省有47.7%的小城鎮完成了總體規劃編制,小城鎮建設投資總額達到38.44億元,鋪裝砂石以上道路650萬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4%,新增地下排水管網48公裡。但按照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仍有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
現實條件和長遠規劃目標的結合不科學、鄉村建設規劃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及以往農村建設工程的銜接脫節、村鎮規劃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結合不緊密。目前村鎮規劃建設中——五方面關系待破解
現實條件和長遠規劃目標的結合不科學。由於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教育不到位,在一些地方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不甚了解,片面地認為村屯合並、村莊建設、拆舊房建新房就是新農村建設,不能科學規劃和合理安排村鎮建設的近遠期目標任務。一些地方在規劃和建設中還有簡單套用城市建設的傾向,急於搞一些城市型的文化娛樂設施。
鄉村建設規劃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較籠統。新農村建設必須有農業產業化作支持,在很多規劃中雖然提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和要求,但大都比較籠統,缺少具體的內容和措施。調研中發現,有些村的規劃中,偏重於傳統農作物的規模擴大和增加產量,對於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沒有明確的方向,缺少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
鄉村建設規劃和以往農村建設工程的銜接脫節。近幾年,在農村進行了一些道路、水利和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有的已經完成。農民對於確有實效的農業基本生產設施建設的連續性十分關心,在佳木斯市長發鎮,一些村民反映,佳木斯有130多條季節性小河流治理,一直還沒有完成,水多就澇、水少就旱。一些比較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堅持實施並保持連續投資。
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部門的幫扶欠明晰。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增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是非常必要的。但鄉村建設投入至今還沒有明確而穩定的政策和機制,政府投入規模不大,而且缺少持續性。一些市地推行的部門『幫扶』措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有負面影響,一方面出現了農民等靠要的傾向,另一方面,一些部門對『幫扶』措施也心存疑慮、勉為其難。
村鎮規劃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結合不緊密。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鄉鎮規劃科學性和可實踐性的必要條件。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直接同村鎮規劃有內在關聯。只有縣域經濟規劃和縣域行政區域規劃先行一步,纔能避免村鎮規劃的盲目性。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如何做好新農村建設中的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對開好局至關重要——八條建議繪藍圖
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宣傳教育力度,使人們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什麼樣的和應怎樣建設新農村;強化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調動其積極性。倡導鄉風民俗新風尚,通過培訓和素質教育,使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盡快出臺新的村鎮建設政策法規。在呼吁國家盡快修訂《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或制定保障新農村建設方面法規的同時,省人大、省政府應將村鎮建設配套的法規和政策列入工作計劃,加快建立新農村建設的法律體系。
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於開展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提高公共財政和社會資金支持的集中度,提高公共設施共建共享的服務范圍,實現基礎設施的區域共享和有效利用。
增強村鎮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盡快編制出《黑龍江省村鎮體系規劃》和《縣村鎮體系規劃》,從區域整體出發,統籌考慮城鎮與村鎮的協調發展,統籌安排和合理布局區域基礎設施,避免因村莊自然消亡帶來的投資浪費。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各級政府應該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生態良好、資源富集等優勢,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的振興和發展,帶動村鎮建設的協調跟進。
改善信用環境,有效利用當地的金融資源。在村鎮建設規劃和縣域經濟規劃中,需要把信用環境和整個市場環境的改善納入規劃之內,在規劃和實施規劃的過程中,也需要吸收當地金融機構參與、分析和評估,以增強金融機構同政府、企業和農民的交流與合作。
充分調動社會各部門的力量,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部門『幫扶』,不只限於特定的對象,更不宜以部門拿錢拿物為主要手段,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為農民、農村和農業提供有效服務之中,面向整個農村、農民和農村,真正建立起一種長效機制。
擺正政府引導和以農民為主體之間的位置,處理好積極推進和量力而行、先行試點和全面推廣、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國家扶持和農民受益主體等四方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