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設中的大慶石油裝備工業區 |
東北網9月22日電(記者 孫曉銳) 大慶,作為國家確定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自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這一項重大決策以來,精心謀劃主攻方向,在工業園區內大力發展石化、紡織、電子信息等非油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果,目前非油經濟已經佔到了全市經濟的35%左右。
未雨綢繆 非油為先
大慶市政府在研究分析現有產業基礎,發展前景,市場潛力之後,確定了哈大齊工業走廊大慶區域的產業主攻方向,即建立專業工業園區,做大做強石化產業,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制造、紡織、新型建材和電子信息產業等替代產業,力爭把石化產業銷售收入做到1000億元以上,其他5個產業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規模,形成『一加五』的非油工業新格局。
目前在所有建設項目中,總投資在5億元以上的項目有年產36萬片的6英寸集成電路芯片、年產20萬噸的醋酸、年產50萬噸的催化裂解聯合裝置3項,總投資在1億元至5億元的項目有年產30億支的藥用玻璃瓶、20萬片的藍寶石襯底基片、2萬噸的大豆分離蛋白等43項,總投資在5000萬元至1億元的有年產30萬件的羊絨衫、5000頓的牛奶蛋白纖維、1000噸的高蛋白片等34項。這些項目中,以乳業、農產品加工、機械制造和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非油產業佔據了主導地位。
![]() |
用牛奶為原料制造的紡織材料牛奶絨纖維 |
廣栽梧桐 築巢引鳳
大慶市政府認識到,投資環境的優劣是企業關注的焦點。為此,政府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基礎設施共享,減低企業入駐成本,吸引企業主動向園區集中。紅崗橡膠工業園區,依托石油管理局下屬企業的基礎設施,引進300萬條半鋼子午胎、200萬條內胎、1萬米三角帶等項目;日月星大豆工業園區通過為企業代建廠房的辦法,引進15萬噸低溫浸油、2萬噸分離蛋白、1萬噸功能蛋白等項目;肇源皮革工業園區,通過建設污水處理廠,吸引6家企業進駐,形成了450萬張豬皮加工、200萬張牛皮加工、2400噸明膠的生產能力。
在『硬』環境提昇的同時,『軟環境』的建設也在同步進行。一方面,大慶市政府每年都拿出400萬多元,用於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以支持企業提高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另一方面,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進提昇了哈醫大大慶校區、八一農大、大慶石油學院、大慶職業學院等6所大學,完善了軟件園、創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業園和博士後工作站等創業平臺,組建了工商業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等社會服務性組織,為企業提供了優良的創新環境。
博采眾長 自成一家
產業形成集群,產業鏈的延伸,不僅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創造區域經濟優勢。大慶市政府在招商環節開始,就從塑造集群品牌的角度出發,重點引進行業內有較高知名度的成熟企業,借以帶動相關企業進入專業園區集約開發,完經過培育扶植,已逐漸在園區內形成專業產業帶。
大同區紙園區經過努力,吸引了春山、宏橋、晟美等30餘家企業,由建設初期的『請商進入』發展到『選商進入』階段,呈現出紙業生產、紙箱制作、紙塑符合包裝於一體的發展特色。日月星大豆工業園區,規劃建設13個大豆深加工系列項目,目前園區一期已經建成,有4個項目已經投產,該園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大豆深加工基地。現在,各具特色的專業園區內,企業聚集度日益提高,主導產業集群化趨勢進一步顯現。
40多年前,第一代大慶人用『鐵人精神』的豪邁在亙古荒原上創建了大慶石油城,40年後的今天,新一代大慶人正以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為重要契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續寫大慶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