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4日電 『家長會』應該是一個與大學無緣的名詞,但是,這個名詞9月12日在東北林業大學現身。據悉,這項舉措已經成為該校交通學院的一項基本制度,在大學生引導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學生也開家長會,新鮮!6月12日,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召開了『2006級新生家長會』,80多位學生家長聚集一堂,同學校領導、學院負責人、教師、輔導員等來了一次近距離的『親密接觸』。會議在親切、熱烈的氛圍中進行,已經習慣被大學『冷落』的家長們顯得十分激動,時不時穿插詢問一些問題……這個場面持續了4個小時之久。
召開這次家長會目的是什麼?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黨委書記強添綱給了答案。『之所以開這個會,就是要將家長納入到大學生引導教育中,建立一個溝通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系統工程,使學校教書育人更加優化。』他告訴記者,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大學,就等於進了『保險箱』,殊不知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因為各種原因退學或被開除學籍。孩子讀小學、中學時,家長特別希望和學校、老師溝通。到了大學以後,家長們的心態有了變化,開始抱著學生到了大學就已經成纔成人的態度。但事實上,現在大學生自身的情況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與以前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在生活中仍會遇到很多問題。即使到了大學,學生同樣需要家長的關心和引導,召開家長會,就是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共同為學生的成纔努力。
學校的這一舉動可謂用心良苦。而已經長大成人的大學生還需要開家長會,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一個社會問題:新生代獨生子女『斷奶期』延後。
家長學校勤聯系,解決大學生『新問題』
據了解,召開新生家長會在交通學院已經有3年多的歷史了。家長們來自全國各地,為了選擇一個適當時機,學校煞費苦心,最後將日子確定在新生報到的第二日。
提起這個做法,交通學院院長關強說,信息社會的發展,校園生活的豐富,使得現代大學的校園已不是一個安靜的港灣,它成為社會發展中各種思潮、風氣和流行時尚的交匯點。抵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是現代大學生面臨的新的人生挑戰。在各種誘惑的影響下,學校每年都有個別學生因違反學校的紀律,考試作弊、行為不端或沈迷上網,導致多門課程不及格,而被令退學,甚至開除。這些學生追悔莫及,家長和學校也深感痛心。受到處分的這些同學在入學時也是優秀的,往往是一些小錯鑄成大錯或一念之差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召開家長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溝通渠道,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四位一體的新模式,我們建立了學院家長通訊錄,定期將學生的成績單郵寄到家長手中,給家長和師生溝通創造了條件。3年過去了,應該說這個探索是成功的,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交通學院沒有出現一名違紀生和不能按時畢業的學生,畢業生就業率達百分之百,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都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期目標努力奮斗。
新生代存在『時代病』,自立自控能力差
強添綱書記告訴記者,他在對幾十名退學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缺乏自立、自控能力是這些學生遭遇挫折的主因。作為『80後』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一些規律性問題:如對大學集體生活不適應導致校外住宿、人際交往衝突及心理問題;對大學學習生活不適應導致考試不及格、作弊;對男女間情感不能正確處理等。
能夠考取大學的學生,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怎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強書記說,我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階段,這種變化雖然不等於大學培養目標的降低,但學生規模的擴大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一所好的大學更多地是建立在學生較高的自制力基礎之上的。現在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在完全『他制』的環境下走過中學階段的。大學靠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會出現一些高考成績相當優秀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頻頻亮起紅燈的現象。大學要求學生在生活上能夠自理,而不少學生在中學階段把考取大學作為生活的全部,基本的生活常識和人際關系經驗幾乎是一片空白。從中學到大學,意味著從家庭向社會的一個跨越,跨越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系統的震蕩,導致一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在大學校園裡敗下陣來。現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享受著家人的溺愛,缺乏集體合作環境。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而這種習性則成為誘發獨生子女心理疾病的病灶,導致他們容易產生性格孤僻、承挫力差、交際恐懼癥、自閉癥等心理問題和暴力傾向及行為。這一病灶是一顆定時炸彈,在大學時期,稍遇挫折就會爆炸,引發暴力的過激舉動與犯罪行為。因此,這特別需要家長們配合,對大學生日常行為進行乾預。
家長期望能『大撒把』,學校希望家長『送一程』
一位姓梁的家長對記者說:『我們當家長的辛辛苦苦伺候孩子參加完高考,又緊緊張張走進高考諮詢現場,在焦急等待中盼來了錄取通知書,十幾年的含辛茹苦總算有個交待,剩下的路就靠孩子自己走了。』這是許多家長共同的想法。
是不是上了大學,家長真的就不需要再『管』了?林業大學交通學院關強院長說,許多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認為,孩子到了18歲,就讓他們自己到社會磨煉去吧,家長應該放手了。實際上,雖然我國早就開始了素質教育的探索,但到今天也難以真正改變中學教育以高考為導向的本質。夜以繼日的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們在人格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失去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覺到,當代大學生較之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在生活自理、學習自律、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孩子上大學前,做家長的已經忽略了很多,在大學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先幫助他們學會處世生存技能,然後再讓他們去社會闖蕩呢?所以我們嘗試在大學教育中引入家長的作用,構建一種學校、學生與家長良性互動的關系。我們希望家長們能夠扶孩子上馬,再送一程。
一位姓於的家長說出自己的困惑:『我只有初中文化,別說大學了,孩子上高中的時候我都輔導不了,真不知怎麼管。』
對於這種觀點,關院長認為,家長們無論文化高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關注,走出以前那種『不管』的誤區,和學校保持暢通聯系;其次要轉變角色,成為一個傾聽者;最後一點是巧妙地提醒孩子,為孩子當好參謀,但不要做決策者。
東北林大的這種做法也許是無奈之舉,但當我們不得不正視新生代大學生現狀時,『家長會』也許還是成功教育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