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4日電 到《百家講壇》的現場去看易中天品三國,聽紀連海侃和紳,這大概是很多『百家粉絲』們的夢王申,其實夢想實現並不難,《百家講壇》錄制現場的觀眾,是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只要你按時到場,遵守規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坐進『百家現場』。這對於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當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於是一批北京的大叔大媽們,成了『百家現場』的『固定觀眾』。
『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些白發蒼蒼的大叔大媽,他們所以能夠幾年如一日地坐在「百家現場」當觀眾,自然有他們的道理。他們的文史知識非常豐富,時常會給主講人提意見,與主講人就某個史實展開辯論,糾正主講人的錯誤……』《百家講壇》的一位編導對記者說。在『百家現場』記者采訪了兩個人。
自封觀眾組組長———米姨
如果說易中天是全國觀眾公認的《百家講壇》的明星,那麼米姨就是《百家講壇》欄目組和所有主講人公認的《百家講壇》的幕後明星。米姨是一位名叫米櫻的63歲大媽,是《百家講壇》的『鐵杆觀眾』,只要有節目錄制,不論冬夏,不論刮風下雨,米姨從不缺席。
見到米姨時,她正在演播室外的休息室裡忙著手裡的『活兒』,制作一個毛線編織的小草莓。這是她的一個絕活手藝,用毛線編結各種水果、蔬菜,花樣翻新。據說每位《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都得到過米姨親手編結的小禮物。在米姨的身邊,記者看到了米姨自制的『口袋書』———10厘米見方的厚厚一本手抄古詩詞。一提到她的『口袋書』,米姨立即『興奮』起來,她把『口袋書』塞進記者手裡:『翻開,隨便點一首,挑長的,我全能背下來。』63歲的老人興奮得像孩子一樣給記者背誦了《琵琶行》、《隆中對》,因為時間關系,《長恨歌》只背了一小部分。米姨說她的這個手抄本上共有古詩詞280首,現在她都能背下來。對古詩詞的興趣就是從現場聽《百家講壇》開始的,現在她不但背詩,已經開始寫詩了。
20日上午在錄制現場,記者看到在錄制即將開始之時,米姨先發話了:『大家都靜一下,各就各位,別聊了。手機什麼的都關好了。年輕人都往前坐,坐到第一排,大家配合一下,我們老頭兒老太太的後腦勺不好看,我們坐後面,謝謝大家,配合一下工作……』原來米姨給自己封了一個職務『觀眾組組長』,每次節目錄制前都要行使一次『組長』的權力。
逃課來聽專家講座———付立松
付立松,應該是『百家現場』裡少有的黑頭發的年輕人了,現在正在北京某大學讀書,大三年級,英語專業,老家在黑龍江雙城。
從今年6月份起,付立松開始期期不落地坐進『百家現場』。他對記者講原來只是在電視裡看《百家講壇》,錯過了就到網上下載。今年6月,他的老鄉告訴他可以現場聽講座後,他就一期也沒落過。付立松逃課去聽《百家講壇》在學校是有了名的,如果連續一個星期課堂上找不到他,那就肯定是坐在了《百家講壇》的課堂上。
付立松在『百家現場』有個專門的筆記本,他和聽他的大學專業課一樣認真記筆記。付立松說現場聽老師們講課和看電視不一樣,在這裡他能感受到課堂上的氛圍,課下他還能和老師們就某個問題交流,甚至爭論,這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難以想象的。他的文史知識就在這三個多月的現場聆聽中突飛猛進。付立松為記者算了一筆『求學賬』:《百家講壇》每月最多錄制四天到一周的時間,其間除去周六周日,他並沒有耽誤幾天課,再說學校裡的課可以補,學校裡的老師隨時都能找到,可是《百家講壇》的老師錄完節目就走,再要見面就難了。
付立松對記者說,他已經定下目標,本科畢業後改考文史類研究生。但他有個擔心,《百家講壇》掀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到時他考研的競爭者會增加不少。
米姨和付立松是《百家講壇》觀眾隊伍裡的兩個代表,他們和《百家講壇》節目組自發地形成了協作和互惠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
中午午休,記者看到他們坐在休息室裡開始午餐。《百家講壇》欄目組提供免費飲用水,大叔大媽們從各自的拎兜裡拿出面包、燒餅、火腿腸……老人們這種粗簡的午餐方式,讓人的心中有一絲不忍,但他們卻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