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村民感慨:『今年變化真不小』——道裡區新農村建設巡禮
2006-09-27 15:20:1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世義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7日電 一排排青磚琉璃瓦的院牆圈起農家小院,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連通家家戶戶,村路兩側是造型新穎的路燈,紅磚牆上掛著醒目的路牌……

  金秋時節,來到道裡區太安村,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

  走進農家院,又是一番光景。庭院整潔,窗明幾淨。擰開水龍頭,清澈甘甜的自來水汩汩流出;點燃沼氣灶,淡藍色的火苗快樂跳躍;打開電視機,30多個頻道的有線節目精彩紛呈……

  『我們村今年的變化真不小,馬路通暢了,院子乾淨了,環境一天比一天好。』 69歲的村民劉玉珍自豪地對記者說:『等明年村裡的文化廣場建好,再安上健身器材,日子就過得更滋潤了。』

  今年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年,道裡區在全省開展的『百鄉千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中,有1個鎮6個村被列入全省先期試點計劃,是全市8個區中試點村鎮最多的一個區。道裡區依托科學規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實施『五改五清一進』工程,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短短一年間,農家院告別『埋汰富』,煥發了新生機。

  實施環境工程告別『埋汰富』

  提起過去的通村路,道裡區立功村農民編了這樣一個順口溜:『拖拉機開上路,農民心裡真打怵,開車手腳直忙乎,顛得屁股坐不住』。這種『無風三尺土、有水一街泥』的通村路在道裡區農村曾普遍存在,成為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最大制約,也直接造成了農村生存環境的髒亂差。盡管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長,但廣大農民並沒有切身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針對這種『埋汰富』現象,道裡區在建設新農村中把切實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放在首位,實施『五改五清一進』工程。『五改』是指改路、改牆、改廁、改水、改變人與畜禽混居;『五清』為清庭院、清垃圾、清污、清路障、清柴垛;『一進』是有線電視進農家。

  通過市政府政策補貼一點、區政府撥一點、鎮裡拿一點、村裡出一點的辦法,道裡區首先對農民關心的通村路進行改造,完成了28.5公裡的農村公路改造,將過去坑窪不平的黃土道全部修建成水泥路,道路兩側修排水溝和綠化帶,配上造型新穎的路燈。同時將村屯臨街圍牆進行統一規劃,設定統一高度、統一色調,建成高1.8米,顏色為青色、白色和米黃色的農家院牆,牆頭用紅磚和琉璃瓦建成仿古型牆帽,每條街道設立路牌,農家院編設門牌號。

  道裡區還借助科技力量,將農民的旱廁改建成水衝式廁所,與沼氣池連在一起,既清潔了環境,又為新能源提供原料。在太平鎮的立功村,家家看不到柴草堆,做飯燒水全都用上了沼氣爐。

  目前,道裡區已有1510戶農民用上沼氣,280戶農民實現了有線電視網入戶,飲用水源全部由地表水改為深井自來水。

  科學規劃勾勒新農村藍圖

  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先行。為避免搞『盆景式』建設,道裡區確立了鄉村建設同步規劃,農民生產、生活同步建設的新思路,成立了區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設立新農村建設推進辦公室,按照規劃先行、試點起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適度超前、分步實施的思路,從農民生產、生活需要著手,從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及方舟設計院等聘請規劃專家進行論證規劃、科學把脈。

  區領導赴江蘇昆山市、江陰縣華西村、江西贛州市實地考察,借鑒省外經驗,結合道裡區農村現狀,制定出遠、中、近期規劃,從總體上做到『兩個突出,三個保留,四個配套』,即突出民族村和田園風光特色;保留金代歷史遺址,保留生態環境,保留自然風貌;達到基礎設施、服務保障、住房設計、產業發展配套,從而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不搞一刀切。

  被列為全省試點的太平鎮,廣泛征求農民意見,在采納農民32條新農村建設意見後,確定了『南湖北江一條線,三村五屯一個園』的近期規劃方案,即將太平湖和小山子屯松花江岸建成觀光旅游一條線;將太安村、立功村、立權村及隸屬的五個屯,進行環境、生產、生活改造,建設適合農民生產的奶牛養殖、蔬菜種植園。

  今年上半年,道裡區被列入省級新農村試點的建國、二場、新興、萬家、太安、先富6個試點村全都完成了科學規劃,按照制定的藍圖開始建設。

  新農村建設農民作主

  新農村怎麼建?道裡區態度明確,政府不能包辦一切,農民纔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是要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當然願意出工出力。』先富村農民萬壽財對記者說,『只要政府給我們打個樣,接下來的我們自己主動乾。』在先富村,政府投資的通村路剛修進村子,村民們就自發組織起來挖村路兩側的排水溝。只要是改善村屯環境的工程,全村沒有一個不支持的。

  9月初,太安村建設文化廣場需要人力運磚,145名村民不用組織,沒有號召,自發加入運磚隊伍,100萬塊磚在3天時間裡全部從磚廠運進村裡,沒有一個村民向村裡要報酬。村裡統一規劃建院牆,43戶村民的院牆建到了紅線外,需要後退兩三米。這些村民二話沒說,馬上拆掉舊牆砌新牆。村裡的街道立上不鏽鋼路牌後,一些老年人隨即義務承擔起看護的任務。

  村民們爭著做貢獻,村與村之間也在比著乾。立功村、立權村都不是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看到鄰近的太安村變了樣,主動向區裡提出不等不靠趕超太安村。兩個村累計自籌投資1100萬元,改造道路10公裡,並率先搞起了能源革命,消滅柴草垛,建起了沼氣池。附近的太平村、先發村、先富村、永和村也不甘示弱,都開始計劃將本村的黃土路鋪上水泥面。

  農業產業化開拓新思路

  奶牛住樓房,這是出現在太安村的新鮮事。一座面積1600平方米、集養牛基地和榨奶站於一體的二層樓今年在太安村投入使用,邁出了該村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第一步。

  今年,太安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把農業產業化放在首位,集中財力建設了這處養牛基地和榨奶站,300多頭奶牛統一飼養、統一防疫、統一榨奶。村黨支部書記徐成德算了一筆賬,散養奶牛每頭年淨利潤3500元,集中飼養每頭奶牛年淨利潤4000元,僅此一項全村農民可增收15萬元。另外,奶牛集中養殖後,還節省每家每戶的人力,牛糞集中處理,使村屯的環境變得乾淨整潔,可謂一舉多得。

  新農村建設不僅要給農民帶來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引導農民提高生產力,走產業集約化發展之路,從而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道裡區以產業化發展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全力實施高科技農業、特色養殖業、近郊工業和鄉村旅游業4大工程建設。加快新發鎮建國村的高科技園區和二場村的節水灌溉園區建設,引進千餘種新產品進行試驗推廣;以五星村、新興村、建國村、二場村為核心,建設兩萬畝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以立權村、太安村、萬家村為重點,探索奶牛集約化養殖道路,使奶牛養殖由一家一戶的散養變成集中飼養,初步實現奶牛集中飼養+奶站+乳品加工企業一條龍生產。

  在農村工業發展上,道裡區大力推進新榆工業園區建設,為促進農村經濟和勞動力轉移發揮作用。在農村旅游業開發建設上,發揮道裡區臨空、臨湖、臨河、臨江優勢,建設沿江長廊,發展特色鄉村旅游,修建兩公裡的沿江公園,吸引城市游客。

  據統計,通過新農村建設,高科技農業、特色養殖業、近郊工業和鄉村旅游業這四大產業預計將使道裡區農民人均增收350元。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