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電 10月10日是第十五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據省扶貧基金會對貧困學生的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特困生都能努力學習、遵守紀律,但許多特困生心理壓力較大,48.5%的貧困學生存在著自卑傾向。具體表現為平時不願意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不願與人交流,較嚴重的同學還有自閉傾向。
埋頭學習 不問世事的特困生
東北農業大學的許茹(化名)是一名特困生,她每天除了學習就是打工,很少參加活動,每天獨來獨往,很少和同學交流,直到大學三年級了,還叫不上很多同學的名字。許茹的學習成績很好,大三上學期就過了英語六級,可是她卻很不自信,說話聲音很小,從不在課堂上主動發言。
據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醫學院的輔導員老師於海峰介紹,多數特困生學習成績都很好,但他們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即使參加了也不喜歡成為『主力』暴露於人前,只是默默無語。特困生很少主動和他這個輔導員交流,很多入學已經一年多的特困生從來沒主動到辦公室找過他。
貧困生:『請別說出我的名字』
今年9月,在哈爾濱市工會舉行的『資助特困職工子女上大學』的現金發放儀式上,記者詢問一位受資助學生的母親,這位母親拒絕了記者的采訪。她說,孩子不讓她和別人說她獲資助了,孩子也不肯參加受贈儀式。
有的學校給貧困學生發放救助物資時,發一樣的棉衣,一樣的生活用品。學生一穿出去,大家就都知道他是貧困生,以至於有很多貧困生就算沒有過冬的棉衣也不穿學校發放的棉衣。
於海峰老師說,在他所帶的學生裡,有個大二的貧困生就怕別人知道他是特困生,從不和別人說他家裡的情況,剛來報到的時候也沒申請助學貸款,是父母東拼西湊借錢纔把他一年的學費交上的。二年級的時候,家裡實在借不到錢了,於海峰纔知道他是貧困生。
別盯著貧困生的手機說三道四
小李大學一年級就在外面站家教、發傳單勤工儉學。大二下半年,他課程緊了,沒有很多時間在外面舉牌子找家教,就開始貼宣傳單發布廣告,希望『家教』找他。為聯系方便,小李狠狠心花350元買了一個二手手機。一天上課,他剛把手機放在桌子上就聽後面的同學說:『看,他還有手機呢!是不是真的貧困啊!』當時周圍的很多同學都盯著小李看,小李覺得很難堪。
據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谷為介紹,多數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方面,社會缺乏對貧困生的包容,把他們看做是一個『特殊群體』,貧困生像是受了『恩惠』,成了大家都在監視的『公眾人物』,這樣就使得貧困生有種被『監視』的不自由感。另一方面,貧困生自身沒有調整好心態,過於敏感,從自尊走向極端自卑。谷為說,貧困生也是正常的人,貧困生戀愛、用手機、買件新衣服在沒有太揮霍錢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譴責他們;另外,貧困生自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認為貧窮就丟人,要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