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再創新高 比上年增18億公斤
2006-10-11 09:27:2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侯昭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1日電 今年的糧食生產,創了一個奇跡:本是多災之年,產量卻不減反增,全省總產在去年創歷史最好的高起點上再創新高,比上年增加18億公斤,達378億公斤。優質糧商品率更是達到72%,比去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相當於每個黑龍江農民今年向全國提供2噸多優質糧。

  『十一』剛過,農民就提前出售新糧,農民們看中了現在的好價格,以水稻為例,目前每公斤水稻1.70元,對於今年平均每畝600多公斤的產量來說,畝效益已突破700元。面對豐收美景,對我省糧食增產實力空間的理性思考與最終答案,更能帶給人們深層次的喜悅。

  綜合分析,今年我省糧食生產遭受的各種災害之多為歷年少有:5月份嚴重乾旱,最重時受旱面積6510萬畝,成災面積4208萬畝;6月份持續低溫多雨,秧苗生長受阻,全省農作物生育期延遲7~10天;7月中旬以來,全省再次出現階段性低溫多雨天氣,尤其是7月下旬的異常低溫給個別地區的農作物造成延遲性和障礙性冷害,同時全省大面積暴發水稻葉瘟病,局地還伴有洪澇及其他病蟲災害;9月,突然襲來的早霜又為即將收獲的糧食生產蒙上陰影。從全面抗旱、圍殲稻瘟病到抗早霜、促早熟,整個糧食作物的生產過程也是一環接一環,『戰事』連連。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促成今年糧食總產逆境飄紅的,有來自四個方面的主要因素:一是各項惠農富民政策激發種糧熱情,生產投入大幅提高;二是優化結構,高產作物面積增大;三是內部挖潛、科技顯效,標准化耕種大大提高單產;四是形成合力抗災減災成果突出。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增強,我省得到的農業補貼多達五種。春耕前,在國家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資金未撥付的情況下,省財政依據上年的基數先行墊付資金28.3億元,於3月底前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12.7億元綜合直補資金也在春耕結束前基本發放到農民手中,為春耕投入提供了資金保障。與此同時,省級財政還加大了對春耕的扶持力度,安排支農資金44.9億元,是近幾年投入最多的一年。好政策激發全省農民掀起了新一輪購買農機熱、學習科技熱和土地承包熱,春耕質量高於歷年。各地抓住市場糧價走高、種糧效益增加的機遇,適時擴大優質糧食面積。

  全省糧豆薯播種面積達到15263.8萬畝,比上年增加430萬畝;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面積比上年增加705萬畝。這兩項,可使全省增產糧食25億公斤以上。

  通過大力實施良種化工程和農業標准化建設,今年全省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四大糧食作物專用品種率達到85%%,分別比上年增加3個和5個百分點;10項優質高效適用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1.3億畝次,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次;農業標准化實施面積達1.27億畝,比上年增加2000多萬畝。不僅如此,對抗春旱、防治稻瘟病等事關豐收的重要工作,省裡專門拿出資金予以扶持,僅防治稻瘟病,全省就投入防病資金3.68億元。省委、省政府對糧食生產重視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都是近年來少有的;各地和各級領導積極組織大批乾部和農技人員深入糧食生產一線,全程提供指導服務,幫助解決各類難題,形成了發展糧食生產的整體合力。

  盡管今年糧食總產創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最根本因素在於耕地優勢。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年的糧食生產,充分反映出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之強。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糧食生產,而以耕地、土壤、基礎設施、技術水平及農機支橕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決定糧食產量的根本因素。今年的實踐不但檢驗並證實了我省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更顯現出進一步增產的實力空間。從硬件上看,通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還可有很大增產空間,包括西部乾旱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中低產田改造等等;而在技術層面上的增產空間更大,它包括結構調整、良種良法的應用、農業標准化水平和農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