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2日電 來自省科技廳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黑龍江省企業孵化器已發展到40餘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7家,處創業初期尚未破『殼』的在孵企業累計有2000家。全省科技孵化器在孵企業總收入40億元,黑龍江省孵化經濟已步入成熟發展期。
從重成果到親企業
黑龍江省最早的孵化器是以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職能的,在選擇支持對象時主要的考察指標還是技術含量,對於企業其他經營要素關注較少。在這種模式下,大批成果走出實驗室後,雖有一批最終進入市場創造出財富,但更多的卻是一路跌跌撞撞,甚至握著『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等『金苹果』一頭栽倒在市場。一些科技成果戴著高新技術光環,經過孵化轉化為產品後,最終卻受阻於市場的例子並不鮮見。
單純重視技術的路線,顯然與孵化的初衷相悖。黑龍江省科技孵化器開始尋找新的定位。
『十五』期間,黑龍江省在電子信息、新材料、醫藥、農業等領域,湧現出一批價值可觀的科技成果,這些即將破『殼』的『金蛋』,更多來源於企業,具有技術+資本+管理團隊的良好結合方式。
從單純重視技術含量到注重技術的綜合、產品的市場拓展與企業贏利能力的提昇,以及科技企業家的培養,更加注重孵化功能的建設,這是黑龍江省科技孵化器的一次重要變臉。
從幕後走向前臺
初創企業要能建立和成長,需要一系列的條件,例如經營場所、實驗室、工作平臺、儀器設備,還要有資金、信息、生活設施等等。科技企業孵化器正是提供這些條件的企業成長的搖籃。
從黑龍江省最早的孵化器——哈爾濱高科技創業中心,到大慶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哈工大和哈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專業科技孵化機構以及哈高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南崗金華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等民辦孵化器的相繼開辦,傳遞著一個信息,黑龍江省科技孵化器正在由政府行為變為市場行為——『孵化經濟』作為一個特有名詞,正在被人們所談論、所關注。
哈爾濱焊接切割成套設備有限公司是1992年進入哈爾濱市高科技創業中心的孵化企業,初期企業資本5萬元,項目仍處於中試階段。在創業中心,企業完成了第一臺產品的設計與生產,完成了產品的鑒定,獲得了國家級火炬計劃產品的認定,獲得了國家級新產品的資金支持等,到1995年企業『畢業』,年實現產值、收入1000餘萬元,自行建設生產廠房5000平方米,目前生產規模已經達到近億元。科技孵化器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孵化經濟的快速發展期,今年,黑龍江省孵化經濟已經步入成熟發展期。
哈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今年緊緊圍繞大學這個科技創新載體,強化孵化器功能,加速項目孵化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哈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投入200萬元進行科技園信息化平臺建設,並擴大科技園孵化、研發、培訓、辦公等配套用房,完善成果交易、人纔交流、法律、會計、審計專利等事務所等服務平臺。建成以IT商業模式為主線的綜合性地方門戶型網站為發展目標,進一步完善了網站功能,在夯實IT商業網站的基礎上,提昇了科技園孵化服務和為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功能。
哈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積極扶植企業發展,今年上半年新入園企業6家,總入園企業達到近130家。上半年有3家孵化企業畢業,進入哈爾濱高新區產業化基地購地建廠。
哈爾濱高科技創業中心截至今年5月底,累計在孵企業420家。今年1-5月,孵化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8億元,上繳稅金總額2700萬元,與去年同比分別增長了13.9%、12.8%和42%。新發展高新孵化企業30家,進入集中區規模化生產的在孵企業6家。
大慶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在孵企業總數達到297家。上半年新發展孵化企業37家;在孵項目總數262個,其中專利項目133個。新孵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目50個。今年1-5月份在孵企業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34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7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696萬元。
『孵化經濟時代』的到來,讓『孵化器』這個名詞從『幕後』走向了『前臺』,漸漸地廣為人知,並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加強自主創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新聞鏈接
企業孵化器,20世紀50年代起源於美國。當時,美國一些州出於提高新辦企業成功率、增加就業、發展區域經濟等原因,探索出一種由政府或社區出資,為新創企業提供經營場所、配備必要的管理職能、詮釋和代辦政府的優惠政策。這好比在雞窩中為待孵化雞蛋無私貢獻出體溫的母雞,產業經濟專家把政府的這種機構和措施形象地稱為『企業孵化器』,新創企業則被喻為一枚枚待孵的金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