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5日電 由於歷史原因,地頭挨地頭,人頭碰人頭的黑龍江農墾與地方之間,雖同頂一片藍天,卻因各具行政職能,一度各自為政,導致區域內出現社會事業單位重復設置,資源配置浪費;工業項目結構趨同,爭原料、爭市場等諸多問題。近年來,農墾與地方逐步衝破行政壁壘,打開場縣合作的閘門,由過去分散、個人聯系的小規模狀態,變成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從政府到農戶的『立體式』合作。
一面是勞動力密集,能工巧匠雲集,一面是裝備精良,技術優勢明顯——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農業現代化
十月的黑龍江,秋高氣爽,稻谷飄香。北安市種糧大戶任長林興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他家種了90畝大豆,一半僱農場的大農機深耕,一半用小四輪拖拉機耕種。秋後一算,大農機耕的地畝產高出15公斤。深耕一次管3年,畝產至少多40公斤,按每公斤2.4元算,每畝能增收96元。
黑龍江農墾與地方的合作就是從農墾大型機械的跨區作業開始的。農墾擁有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2%。黑龍江農墾總局農機局局長李俊告訴記者,大農機作業最大的好處是耕地深度達到35厘米以上,能打破小農機打不破的『犁底層』,使土壤『上下透氣』,大幅提高土壤有機率和保?效果。近幾年,農墾發揮現代農機裝備優勢,有組織地開展跨區代耕、代種、代收服務,作業領域由最初的整地和收獲作業兩個環節,擴展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
三年來,嘗到甜頭的嫩江縣由農墾整體代耕的村已從初期的4個發展到32個,累計使430萬畝耕地增產5000萬公斤,畝均增收18.6元,收益超過8000多萬元。同時,農民每畝耕地降低成本6.7元,節省機耕費2881萬元,以上兩項累計畝增收達到25.3元。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到2005年,黑龍江農墾累計實現跨區作業2064萬畝,農民節本增收近2億元,農墾農機作業純收入9000多萬元,實現了雙贏。今年,農墾為周邊農村提供農機代耕服務面積可突破1000萬畝。
農墾還利用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整體承租農民承包的部分土地。『俺們這兒的地,都讓農場給包了。今年俺不用種地就賺了3000多塊。』北安市楊家鄉和平村村民李福財眉飛色舞地向記者說。今年,趙光農場以每畝300元的租賃價格,與和平村簽訂了1028畝高油高產大豆示范合作合同。僅此一項,使和平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的126名勞動力平均收入4300元。
場縣合作,大幅度提昇了黑龍江省農業的整體生產力水平,加速了這個省的農業現代化進程。農墾每年將保護性耕作、水稻葉齡診斷『三化』、大豆『三?』栽培、大豆行間覆膜等10多項先進應用技術向農民無償傳授,現有的60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700公裡科技示范帶全面向農民開放,作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訓基地,向農民傳播新品種、新農藝。牡丹江分局還投資30萬元為農村建設3個科技園區,每年接待農民參觀學習2000多人次。農墾每年都組織一流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各鄉鎮村屯,進行現場指導、辦班培訓,使農場的良種良法在農村直接應用到田。三年來,僅九三農墾分局就派出各類科技人員到嫩江縣鄉鎮開展新技術講座達80餘場,培訓農民技術骨乾2100餘人次。
墾區還把自繁自育的優良品種向農村廣泛推廣,累計培育的313個農作物新品種中經省評定推廣有148個,其中『墾農18』大豆、『空育131』水稻已成為全省同類作物的主栽品種,『空育131』推廣面積佔全省水稻種植面積50%以上。目前,北大荒種業集團已在全省13個市(地)、65個縣(市)設立了330個營銷網點,向農村輻射供種面積近1000萬畝。
場縣合作在提昇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同時,還促進了土地的規模經營,使農戶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更多的人外出打工,發展畜牧業和外向型農業。今年嫩江縣海江鎮嫩光村外出打工經商人員達220人,新購進奶牛60頭,全年增加收入200萬元。雙山等鄉鎮從土地上分離出的農民與嫩江農場、嫩北農場等共同舉辦農貿大集,使場鎮私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僅農貿大集,場鎮就獲得純收入600餘萬元。
一面是資源優勢,環境優勢,一面是產業優勢,設備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
加速農區工業化
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農墾與地方從發展區域經濟人手,共同打造區域經濟產業鏈。
為更好地實現生產力和產業化的合理布局,避免重復投資,近年來,農墾與地方共育龍頭,共建基地。在嫩江縣域內,九三農墾分局和嫩江縣分別有大豆、小麥、甜菜等加工企業,為了推進區域內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雙方從『豆、麥、乳、糖、肉、種、藥、麻』等產業人手,揚長避短,全力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優勢的『十龍共舞』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為解決產業結構趨同問題,雙方通過資產重組等方式,減少了乳制品企業數量,僅保留了九三完達山乳業集團、晨鷹乳業2家企業,劃區交售鮮奶。並將嫩江糖廠和九三糖廠整合為一,由改制後的嫩江糖廠統一經營,共同建立了20萬畝原料基地。
近幾年,墾區在省內建設大項目的投資達20億元,已擁有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1家。北大荒米業投資4000萬元,在虎林市、肇源縣、訥河市、綏化市建設了四個稻米加工企業,年加工稻谷能力15萬噸。北大荒肉業在望奎縣投資2.1億元,建成了年屠宰生豬200萬頭的現代化生豬加工企業。完達山乳業在北安建設了300萬噸配方粉生產項目,總投資2.8億元。目前,九三油脂、北大荒米業和北大荒麥芽的經營規模已位居全國第一,完達山乳業、北大荒肉業也躋身全國同行的前列。
這些場縣共建的龍頭企業在當地形成了強大的吸納力、輻射力和牽動力,對基地的帶動和反哺作用明顯增強。九三豐緣麥業集團每年可帶動嫩江縣1.2萬個農戶種植139萬畝小麥,平均畝增收8—10元。據統計,北大荒米、面、油等糧食深加工企業帶動地方農村基地面積1600萬畝以上,佔全省龍頭企業帶動能力的30%;完達山乳業年處理鮮奶能力60萬噸,帶動全省奶牛飼養40萬頭,其中帶動地方農村奶牛飼養10萬頭左右,約佔全省奶牛飼養量的1/5;北大荒肉業生豬加工能力400萬頭,其中帶動地方農村生豬飼養250萬頭左右,約佔全省生豬飼養量的1/6。九三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廠可帶動嫩江縣2600個養殖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嫩江糖廠使農場1200多個種植戶直接受益。2003年至2005年,墾區重點龍頭企業平均每年拉動農民實現農畜產品銷售收入66.7億元。
如今,農墾與地方的合作又由資產合作邁向資本合作。九三經濟開發區是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綠色產業開發區。黑河市、嫩江縣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為』的原則,精心培育九三開發區,給予最優惠政策,在項目投放、退稅等方面給予市縣開發區同等待遇,並積極探索政府參股企業、幫助企業加快發展的新模式。九三也以同樣的政策對待嫩江縣招商的企業。為了把亞麻產業做大,雙方聯合招商,使投資11527萬元的大型亞麻企業項目落戶九三。嫩江縣通過九三分局亞麻紡紗公司的龍頭帶動,在全縣組織農民開展亞麻種植,目前已建立10萬畝亞麻生產基地,每年可為企業提供優質亞麻1.16萬噸。九三亞麻紡紗公司為種植戶提供亞麻種子和技術指導,實行訂單種植,保證全部回收。公司還在區域內招收了500名農場、農村工人。場縣、企業和農戶在亞麻產業合作中,形成了企業有利潤,農民有麻種,工人有工打,場縣財政有收入,一舉多贏的良好局面。
一面是區位優勢,潛力優勢,一面是資本優勢,市場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
加速社會事業一體化
『我在這生活40多年了,從來沒敢想能修上這麼好的路,走在這路上咱心裡真亮堂。』這是紅色邊疆農場第四管理區第二居民組王好老漢的肺腑之言。他所說的好路是指由農場與孫吳縣共同出資為居民組新修的全長1.5公裡的白色路面。
本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構想,農墾與地方把雙方交叉相聯的城鎮作為城市化的主陣地和經濟發展核心區,實行基礎設施資源共享,統籌規劃,聯手開發、聯動開放,使場縣社會事業融為一體。
截至目前,墾區已建設各級公路14200公裡,其中社會化專用公路7000多公裡,為墾區和地方的商品糧基地建設及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橕。農墾與地方在小城鎮建設方面的領域在逐步擴大。為了打造『九三』知名品牌,經鐵道部批准,嫩江縣雙山火車站已更名為九三站。九三分局投資1.5億元建設了139公裡通場過鄉水泥路,使嫩江縣三個鄉鎮直接受益;山河農場出資40餘萬元,完成了與科洛鄉相連的主街水泥路及亮化工程建設。九三分局還與嫩江縣共同投資對老萊河流域進行水上公園的景觀建設,使兩岸人民共享生態建設成果。
農墾還發揮140座小城鎮基礎比較好的優勢,面向周邊農村開放城鎮資源,目前,已吸引外來人口15萬人到農墾小城鎮務工、投資、興業,其中常住人口5萬多人、流動人口10萬人。九三農墾分局鼓勵有實力的個體私營業戶來分局、農場經商,農場為職工建設的小康住宅樓對縣內農民開放,三年來吸引農民來局、場經商業戶達230餘戶、7500餘人(次);借助嫩江縣勞務輸出網絡,分局每年有組織地輸出勞動力500人以上。
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農墾與地方的合作也越來越廣泛。目前,墾區中小學在校生中有1.98萬人是周邊農民子女,佔墾區中小學在校生的7.2%。九三一中與縣一中互派教師聽課,互相招生並取消寄讀費和戶籍限制。墾區100餘處文化廣場向周邊農村開放。墾區積極為周邊農村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部分醫院已經成為當地的醫療中心,每年來墾區就醫的周邊鄉村人數達46萬人。密山市已將興凱鎮衛生院及15個行政村衛生所全部委托八五一一農場醫院管理,寶泉嶺分局醫療集團中心醫院已與鶴崗市蔬園鄉衛生院開展合作辦院。九三醫院集團每年為困難農民發放醫療優惠卡2000餘份,減免金額達3萬餘元,並與嫩江縣人民醫院互為職工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實行統一掛牌,統一收費。醫院集團還選派了1名業務尖子到嫩江縣人民醫院任院長。雙方在財產保險、人壽保險和金融服務等方面也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正在蓬勃地開展業務往來。
從最初的代耕代種延伸到整體承租,從資源共享上昇到資本嫁接,從經濟合作拓展到經濟社會文化的全方位合作。幾年來,黑龍江農墾與地方打破行政壁壘,積極推進場縣合作,取得了不增耕地增總產,不增資源增實力,不增投入增收入的明顯效果。如今,黑龍江農墾與地方的合作正一步步走向深入。繼農墾總局與哈爾濱市、綏化市簽訂了經濟發展合作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協議後,農墾各分局也都與毗鄰縣市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在共建中同步協調發展,在互利雙贏中,激活了區域經濟。九三分局已成為嫩江縣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