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電 2001年,大慶第一口油井被列為首批國家級的工業遺產;2006年4月,黑龍江省橫道河子中東鐵路建築群作為工業遺產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無錫、北京等城市重新審視那些鋼鐵車間裡的歷史和文化,並出臺了一系列加大保護工業遺產的舉措;而黑龍江省多處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不是待字閨中就是被無情的銷毀。有識之士呼吁黑龍江省工業遺產保護應引起重視。
傳統工業留下的巨大遺產無疑是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再次起飛的基點。
工廠建築和廠區環境以他們自身的『工業語言』,表述著與眾不同的『工業美』。
中東鐵路機車庫屢遭破壞
中東鐵路建築群命運多舛
我國現有11處近現代工業遺存被列為國家級的工業遺產,大慶的第一口油井、中東鐵路建築群有幸位列其中。然而,在這11處工業遺產當中,歷史的久遠性僅僅稍後於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和江蘇南通大生紗廠,排在第三位的中東鐵路建築群卻命運多舛。
1990年,中東鐵路機車庫在使用了83年後停止使用,1993年即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其產權單位為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機務段,2002年,車庫被機務段租給個人做廠房,後被遷出。現在,這個機車庫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大門丟失,車庫漏雨,而距離車庫不遠處的約金斯克聖母進堂教堂外大門緊鎖,裡面塵網錯落,一派孤零破敗景象,曾經輝煌一時的俄羅斯小鎮如今只能矗立在國道邊上,在來往汽車的轟鳴中回味著過去的輝煌。
資金緊缺海林旅游局先行維修
2003年,在媒體和文物保護部門的努力下,建設中的綏滿高速路移設線路22公裡,並因此而多投入三億多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中東鐵路機車庫。2006年9月,海林市文體局一方面根據文物保護法禁止鐵路部門繼續出租中東鐵路機車庫,另一方面尋求資金來源,最後敲定由海林市旅游局出資200萬元委托北京市文物古建築公司進行修繕。
據記者了解,對橫道河子中東鐵路建築群進行修繕、保護、開發需要資金2000多萬元,而無論是海林市文體局還是旅游局都無法拿出如此巨大的資金用於此。
專家認為具有極高保護價值
2003年初,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組織專家對原中東鐵路沿線遺存的歷史建築與街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並得出結論,該處270餘棟歷史建築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據擔任此次規劃總指導的哈工大建築學院郭恩章教授介紹,中東鐵路歷史建築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對其進行挖掘保護,在研究黑龍江省歷史、文化,發展旅游等方面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相關資料中東鐵路機車庫
1898年4月,根據《中俄密約》,由『華俄道性銀行』承辦建設的通過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的中東鐵路開始建設。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時,就在牡丹江的橫道河子鎮修建了大型機車庫。過往車輛在此停留進行檢修,為了保修和存放這些機車,在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時機車庫應運而生。機車庫磚牆堅厚,有鐵瓦蓋頂,總面積約為2000多平方米。15個庫房每個庫房均有拱門圓頂,當時,整個車庫呈現出一波連浪的壯觀景象。
機車庫投入使用後,小鎮上相繼出現了俄僑,並在小鎮上修建住宅、教堂和街路,在當時形成了具有濃郁俄羅斯風格的小鎮。
橫道河子中東鐵路機車庫已經開始進行保護性修復,但礙於資金的短缺,其前景到底如何現在還是未知數。
關鍵詞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築學和技術、審美啟智以及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這些遺存既包括工廠、車間、作坊、礦場等不可移動文物,也包括機器設備、工具、檔案等可移動文物,還包括工藝流程、傳統工藝技能等非物質工業文化遺存。
日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上說,工業遺產作為城市近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遺存,是『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依托。認定和保存有價值、有特點的工業遺產,並加以合理利用,對於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所以必須對工業遺產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像對待歷史文物那樣對待工業遺產。
多處工業遺產被無情銷毀
黑龍江省在全國最先建成涵蓋全面的工業體系
中東鐵路建築群的保護工作尚且舉步維艱,而其他黑龍江省還沒被國家列入工業遺產的工業遺存的現狀更不容樂觀。作為共和國的老工業基地,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由前蘇聯專家援助我國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中的22項落戶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地,『作為中國工業搖籃』之一的黑龍江在全國最先建成涵蓋全面的工業體系,從鋼鐵、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飛機到軍工,各類重大工業項目星羅棋布,一度成為中國計劃經濟模式下建設工業化的樣板和標兵。大慶油田、齊齊哈爾第一重型機器廠、偉建機器制造廠、東安機械廠、齊齊哈爾鋼廠、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軸承廠及黑龍江省的十大軍工等大型企業成為新中國堅實的脊梁。在50多年的時間裡,這些大型工業企業不但沈積了輝煌的業績,同時還將歷史和文化雕刻在時間的豐碑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鐫刻著工業歷史的廠房、機器、住宅樓卻被現代工業以及市場經濟熱潮衝刷得體無完膚。
百年歷史的老廠失去歷史烙印
建於1956年的哈爾濱汽輪機廠老車間裡原來的車、銑、刨、磨、鑽等機床基本上都被淘汰掉,有的被拆卸,有的被變賣給一些小企業,這些被淘汰掉的機床大多為前蘇聯和德國制造。而照搬前蘇聯建設的冬暖夏涼的職工住宅———板樓許多已經被拆毀,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板樓也年久失修。
原哈爾濱偉建廠(哈飛)的直昇飛機和定翼飛機生產車間、齊齊哈爾第一重型機器廠、鋼廠的老廠房和老機床等的現狀都不容樂觀。相比那些已經被銷毀的工業遺跡來說,這些工業遺跡還具有保護的可能和開發的前景。而東省鐵路哈爾濱總工廠(後為哈爾濱車輛廠)這個具有100年歷史的老企業卻無論如何也恢復不到原來的場景,其極具歷史和文物保護價值的老廠房、老機床在脫離了原有的大廠區後,即使被象征性地保留下來也失去了足夠的歷史烙印。2003年,按照總體規劃,哈爾濱車輛廠進行搬遷,原廠址建設大型住宅區,如今在車輛廠廠址上建起來的高檔住宅區已經成為該處的地標。哈爾濱的許多文物保護專家對老車輛廠的消亡無不扼腕嘆息。
讓城市留住工業記憶
無錫:建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
2006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以『重視並保護工業遺產』為主題的中國工業遺產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論壇上,我國首部關於工業遺產保護的共識文件獲得通過,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問題提上議程。哈爾濱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參加了論壇,作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專家,其對黑龍江省工業遺產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劉雲纔介紹說,現在國內對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做得較好的是江蘇、上海、北京等地。2000年,無錫市政府出資近億元對具有百年歷史的茂新面粉廠進行資產置換、廠房修繕,在此建立『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無錫第一棉紡織廠、慶豐股份等78處工業遺產被列為『五大工程』,包括構築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工業遺產人文景觀帶。無錫的工業遺產保護,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互動』的良性循環。
工業遺產:重視不夠、家底不清、認識不足、措施不力
『人們很難認識到這些舊廠房、舊設備也是文物。』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最大的障礙就是觀念,保護工業遺產應具有超前的意識,只有這樣纔能使黑龍江省許多工業遺產在消亡之前采取得力措施進行有效保護。劉雲纔的這句話代表著省內許多有識之士的觀點。
『人們通常覺得文物是不能碰的,應該放在那兒展示的,黑龍江省的一些老企業遍地都是老廠房、老設備,而且大多數還在使用,把這些列為文物保護對象,很多人不理解。因為認識不到位,工業遺產更加「瀕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郭教授認為,對工業遺產,至今還沒有人系統地研究它的價值,並進行系統的評價,更沒有標准、法規來保護它,因此工業遺產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受到危害。各地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重視不夠,工業遺產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比例較低;二是家底不清,對工業遺產的數量、分布和保存狀況心中無數;界定不明,對工業遺產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保護理念和經驗嚴重匱乏;三是認識不足,認為近代工業污染嚴重、技術落後,應退出歷史舞臺;四是措施不力,『詳遠而略近』的觀念使不少工業遺產首當其衝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
應盡快開展工業遺產的普查和認定工作
政府在保護工業遺產方面應該擔當什麼角色對於合理保護和開發現有的工業遺產變得尤為重要。劉雲纔認為,政府牽頭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到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嚴格保護好工業遺產外觀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復興工業遺址,體現工業特色,記載工業歷史。現在,對於黑龍江省許多具有工業遺產價值的工業遺跡最迫切的問題是,應該盡快開展工業遺產的普查和認定工作,工業遺產的認定和評估與一般文物的標准有所不同,哈爾濱早期的工業遺跡如前蘇聯住宅板樓、哈爾濱道外造船廠、德國生產的老機床等可能建築價值不大,但歷史意義深遠,應加以保護。對工業遺產認定後,應及時公布遺產名錄,加大宣傳教育,使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像其他文物遺產保護一樣深入普通民眾的內心,形成工業遺產保護的全民意識。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如今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前衛文化聚集地,而黑龍江省現存的那些工業遺跡在不久的將來或許也將變成文化和時尚的代言,但這完全取決於今天我們是否能正視工業遺跡,是否能及時采取措施來保護這些工業遺跡。
具有百年歷史的哈爾濱車輛廠如今只剩下一座空空的鑄造車間,陪伴它的是旁邊的水樓子和鏽跡斑斑的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