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電 坐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海城街鬧市區的海城小學,在周圍居民眼中顯得格外寧靜與質朴———學校周圍沒有接送孩子的汽車的高音喇叭的吵鬧,學生們簡單而乾淨的校服整齊劃一。這所小學四周是4個棚戶區,居住在棚戶區中的外來農民工都親切地稱這所小學為『民工小學』,因為他們的子女幾乎都在那裡上學。海城小學的學生中,農民工子女佔了80%。
新生第一課:戰勝膽怯
海城小學的宋秋穎校長告訴記者,在這裡孩子們的第一堂課的內容是讓新生走上講臺,自我介紹。今年新學年開始時,農民工子弟小強第一個走上講臺,緊張得說不出話,最後哭著跑下來。老師告訴小強:上學了,已經是個小男子漢,不要哭。老師和大家都希望你能大膽地走上講臺,介紹自己。小強望著老師和同學,再次站到講臺上……
宋校長說,這裡的新生大都沒上過幼兒園,父母的學前教育幾乎為零。自卑和膽怯是大多數農民工孩子的特點。戰勝膽怯,樹立自信,是培養他們走上人生的第一堂課。
校園裡的愛心超市
學校裡大多數孩子的家庭依然很貧苦,學校發起在校內建立了哈市第一個小學愛心超市。這裡的衣物、學習用品都是來自社會好心人的捐贈。
來自安徽的5年級學生劉慧慧從小到大都是撿姐姐的舊衣服穿。去年,劉慧慧被老師選為周一的護旗手,按要求護旗手應當穿白襯衣,而這件白襯衣難住了劉慧慧。昇旗的那天早晨,慧慧獨自在教室裡流淚,老師了解到情況後,馬上到愛心超市為慧慧領了一件嶄新的白襯衣,並給她講了學校愛心超市是如何設立的。從那以後,劉慧慧學會了主動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她說,今天我受到幫助,明天我要把愛心奉獻給別人。
孩子成為父母的老師
『爸爸,明天你去見老師,不要在教室裡抽煙,要穿得乾淨些,和老師說話要稱呼「您」。』當3年級的孫勃偉和父親說起這些時,這位在哈市打工的中年漢子陷入了沈思。
美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從小就認識美,知道美、了解美。老師經常告訴孩子衣服簡單、大方就好,但是一定要乾淨;走路要挺起胸,不要隨地亂扔東西;遇到長輩要稱呼『您』。大隊輔導員劉堅告訴記者,學校開辦的音樂、名畫鑒賞課,歷史名人電視課……都是在幫助孩子從小樹立美的觀念。美是相互傳承的,孩子們又把美帶給了他們的父母。
宋秋穎校長告訴記者,農村孩子雖然家裡苦些,可是他們身上卻擁有一種堅韌不拔、努力奮進的優秀品質,城市孩子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海城社區於主任告訴記者,海城小學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將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農民工子女一撥接一撥地集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