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野豬獵捕令』下達之後
2006-10-21 23:27:48 來源:新華網  作者:呼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10月20日電"野豬形象確實不佳,而且頻繁'擾民'生事。但對其開殺戒要三思而行。"近日,一些野生動物專家和公眾對黑龍江省批復野豬傷人"重災區"獵捕50只野豬的做法提出質疑。

  生態改善野豬成災

  由於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的實施,黑龍江省境內野豬種群得到恢復,野豬頻繁下山導致傷人事件時有發生。黑龍江省林業部門近日批准在野豬危害較嚴重的地區進行組織、適當獵捕。

  記者從黑龍江省林業廳獲悉,此次對"豬害"比較嚴重的牡丹江市和雞西市批復的野豬獵捕指標分別為五十只,獵捕時限為從現在到今年12月底。獵捕結束後,省政府野生動物行政管理部門將對獵捕野豬的數量和范圍進行核查和驗收,所捕野豬必須到指定的有野生動物經營許可的單位進行處理。

  黑龍江省林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由於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的實施、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全面禁槍等執法力度的加大,這個省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包括野豬在內的一些物種的種群數量不斷加大。近期,野生動物危害人身及財產的事件頻頻發生。

  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野豬由於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繁衍速度非常快。2000年普查時全省大約有3.6萬只,而據估算,今年已經達到7萬只左右。但是,野豬賴以生存的森林資源和它的天敵野生東北虎的種群發展速度卻很慢。野豬下山危害人和牲畜、莊稼的現象時有發生。

  黑龍江省林業廳副廳長王鳳友說:"為了維護地區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命財產不遭受重大損失,我們適當地控制野豬種群的數量,按一定比例進行依法捕獵。"

  林業部門同時要求,此次獵捕工作由當地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專人實施,不允許個人狩獵,嚴禁獵捕指標轉讓和倒賣。

  民生大事對弈保護動物

  "野豬傷人、破壞莊稼的確是關系民生的大事,但一紙獵捕令下去先殺掉50只是否科學有待探究。"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院長賈競波教授提出,"這種不分雌雄、不論長幼的'獵捕'不僅可能對減少豬害無益,甚至可能帶來野豬種群的不均衡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連帶影響。"

  近年來在我國陝西、河南等地也頻繁發生包括野豬在內的野生動物傷人事件。但是由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野生動物造成的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沒有明確規定,被害人沒有得到賠償。這次批復"獵捕令"的黑龍江省林業廳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只對發生在木蘭縣和嘉蔭縣的兩起事件給了總計不到五千元的"救濟金"。

  "野豬最愛吃麥苗、玉米和地瓜,如果在春秋兩季遭到破壞,一群野豬下來這一年的收成基本就沒指望了,被豬啃了該找誰賠呢?"有農民說,去年夏天,一個村子十幾戶村民家的玉米地多次被野豬"搗毀"。村民們想了包括下套、火攻、紮假人等很多土辦法,但是收效甚微。

  "不得已,村民們在剛出苗和收獲季節搭窩棚守在地裡,半夜定時起來又敲臉盆又放炮。"有村民說,"這野豬太可恨,把地啃得不成樣子,還冷不丁出來嚇人、咬人,我們恨得就差沒下毒藥了。"

  黑龍江省林業部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主管部門正在全面調研野生動物傷人、傷害家畜、家禽以及莊稼這樣一些事件,正著手為省政府提供各個方面的依據,也要在近期出臺一些辦法,並將於明年把野生動物傷人、造成經濟損失的管理辦法出臺。

  事實上,野豬在我國分布廣泛,雲南、河南、陝西等省也曾出現過野豬毀壞莊稼、與人發生衝突的事件,政府為保護百姓生命安全和財產也曾下令捕殺野豬。

  但有野生動物專家提出,目前的野豬數量是粗略估算出來的,缺乏科學依據。只有在科學調研出動物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環境容納量之後,纔能按照性別、年齡段嚴格制定獵捕限額,不能憑感覺下結論開殺戒,更不能不加區分一殺了之。

  野豬屬"三有"野生動物,是有益的或有重要科研、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更是受到政府嚴格控制的禁獵野生動物。

  賈競波說,野豬數量增多是國家和地方植被增加、生態環境好轉的可喜信號,衡量森林質量的標准與野豬有關。野豬作為大型的草食動物是生物鏈中的"關鍵物種",是不可缺乏的重要一環。野豬減少到一定數量可能連帶引發林內其他生物數量變化和林分質量下滑。

  他擔懮捕殺野豬可能衝淡人們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而且合法獵捕野豬的"口子"一開難收也是政府主管部門即將面對的重要難題。

  野豬擾民還是民"犯"豬?

  "另外,如果對包括屢遭大火襲擊的紮龍自然保護區和'野豬'頻繁傷人、毀田的地方做個詳細的調查,人們可能會發現,其實是人侵佔了野生動物世代繁衍、停歇的棲息地。"賈競波提出。

  現在野豬的數量增加了,但不應簡單進行捕殺,而應在科學的測算數量、環境容納量的同時為野生動物留下生存空間。賈競波提出,野豬大量出沒的地方往往山林混雜、草茂林密、土壤貧瘠,而且交通不便,這些地方大都不適合人類生息,卻是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之地。

  賈競波表示,一些地區的野豬猖獗從表面看是"數量過剩",實際上是因為人類"侵佔"了野豬的家園。農民進山毀林、開荒、種地把野豬覓食的棲息地破壞了,無家可歸的野豬進行"報復和反擊"。

  賈競波建議,在野豬較多的地區,當地政府應結合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或將深山村落整體搬遷,即還給野生動物一個美好家園,幫助當地農民解決野豬之患。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葉平提出,人為乾預自然也是要遵循規律,政府在民生與動物的權利之間進行平衡應當慎之又慎。將索取的對象指向深山、自然保護區的做法是一些人短視的行為,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永久性破壞和動物的永久性逃離、消失都將是無法彌補的"自然之痛"。

  他說,"動物也是有權利的,想要人為地乾預、調節自然界的物種種群數量和演化是過分強化'人類中心主義'的做法,極可能打破自然平衡,造成惡劣影響。"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