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土地 打造粳米之鄉
2006-10-23 07:44: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電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旺盛和國家出臺水稻良種補貼政策,我省農民發展粳稻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新一輪粳稻種植熱潮正方興未艾,粳稻產量屢創新高。目前,全省已經形成了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中部地區為主的三大粳稻集中種植區。2005年,全省粳稻總產量112億公斤,而今年,粳稻產量再次突破歷史最高紀錄達到136億公斤。由於黑龍江大米品質佳、口感好,遠銷全國的龍江粳米不僅創出了獨有的綠色品牌,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

  資料顯示,過去20年間,我國基本實現糧食的總量平衡,但仍略有缺口,目前,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糧食350億公斤左右。但是,未來十幾年間,如果我國糧食生產仍維持現有能力,到2020年,當我國人口總數達到14.3億時,糧食缺口將急劇加大到1476億公斤左右,自給率將下降到74%。因此,建設穩定的國家粳稻基地,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縱觀全國各省區自然資源狀況,於景弘分析:與西北、華北地區有地缺水,南方水多地少的狀況相對應,東北地區水土資源條件匹配較好,尤其是我省現有耕地16800萬畝,佔整個東北四省區耕地總面積的53%,可以說是建設國家商品糧基地最有潛力的省份。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水利專家楊振懷等曾多次對我省商品糧基地建設課題進行專題調研。專家一致認為,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適於集約化農業經營和商品糧集中生產,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省份。在我省建設國家重點粳稻基地,增加優質稻谷產量對穩定全國糧食市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未來15年粳稻面積再增1700萬畝

  將水稻種植面積在現狀2800萬畝的基礎上,再淨增1700萬畝,這樣的預期有何依據?

  『首先,我省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人均耕地4.4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9.3畝,是全國人均耕地最多的省份。這為發展粳稻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於景弘說,目前我省粳稻種植面積為2800萬畝,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6.67%;在水稻發展潛力最大的三江平原地區,水田面積僅為1523萬畝,不足該平原耕地面積的20%,按照東北水資源課題組等相關專家做出的三江平原水旱田種植面積應為1:1的比例計算,當地至少還有1500萬畝的粳稻發展潛力。同時,目前我省水旱田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24%,中低產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69.4%。中低產田比重偏大嚴重制約了粳稻畝產進一步提高。而今後一旦該問題得到解決,可以預期粳稻產量也必將隨之大幅度提高。

  『水資源可利用潛力大,是我省發展粳稻生產另一個突出優勢。』據了解,我省是北方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雖然我省畝均水資源和人均水資源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我省年蒸發量相對較小,控制性水源工程少,水庫可利用水量僅為6%左右,因此地表水開發潛力巨大。比如三江平原內陸水資源雖然並不豐富,但該區過境水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為粳稻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特別是黑龍江、烏蘇裡江、興凱湖水質均達到Ⅱ級以上,更為生產綠色優質粳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除此之外,日臻成熟的灌排管理技術和栽培技術、初具規模的防洪排澇工程保障體系以及相對較高程度的機械化生產都是我省建設粳稻基地的有利條件。此外,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廣普及先進栽培技術提高粳稻的良種化率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5年,全省粳稻種植面積比2004年增加285萬畝,優質率達到90%以上。而今年,我省更在多災之年創下了平均畝產430多公斤的歷史最高紀錄,全省水稻總產突破1350萬噸,水稻優質品率達到百分之百。

  優勢明顯粳稻基地劍指三江

  其實,在我省建設商品糧基地的設想由來已久,近年來,我省有關部門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和規劃,並先後完成了《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近期防洪除澇可行性研究報告》、《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兩江一湖』乾流沿岸灌區規劃報告》、《黑龍江省水田發展建議規劃報告》等多部規劃,為我省商品糧基地建設和水田發展總體布局提供了重要的設計依據。從2004年8月開始,我省水利、農委、農機等部門聯合,由省水利水電勘探設計研究院執筆開始啟動《黑龍江省國家粳稻基地建設規劃》,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工作,該規劃已經於近期完成,並准備上報省政府或國家發改委。

  那麼,作為國家粳稻基地,未來我省粳稻生產將如何布局呢?於景弘介紹,根據我省水土資源分布狀況,全省三大粳稻主產區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非三江平原莫屬。這裡『三湖一江』的過境水將成為進一步發展粳稻生產的水源保障,未來這裡將大力發展地表水灌溉,減少和置換現有井灌面積。到2020年,三江平原粳稻種植面積將在現有1523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到2828萬畝。中部粳稻主產區地區將走控制為主、發展為輔的道路,其發展的重點是搞好區內大中型灌區的建設和改造,到2020年,該區的粳稻種植將由現在的312萬畝增加到427萬畝。而傳統的粳稻生產基地松嫩平原將改變以往的發展軌跡,以控制為主,發展為輔,減少井灌面積和大中型灌區上游的小型灌區面積,以大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為重點,適度增加地表水灌溉,預計到2020年,這一區域的粳稻種植面積將在現有965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到1245萬畝。

  於景弘告訴記者,我省國家粳稻基地建設的總體布局主要是結合了當地的水土資源條件和地區經濟發展要求而確定的。根據規劃,工程將在『十一五』期間通過對現有2800萬畝水田中的1952萬畝進行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或新建,並新增水田1000萬畝,到2010年,我省除每年啟用40億公斤粳稻外,每年可向國家提供粳稻商品糧156.3億公斤;到2020年,我省粳稻面積將達到4500萬畝,屆時粳稻面積將佔全省耕地面積的26.79%,同時每年為國家提供粳稻商品糧207.5億公斤。

  在我省建設國家粳稻基地不僅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通過合理布局發展粳稻還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如今農民種植一畝粳稻的年收益約為500——600元,效益比種旱田多幾倍。未來,如果再對中低產田改造成功,全省水田的畝均單產可達到550公斤,按目前市場上的粳稻價格計算,到2020年,我省農村人口因粳稻一項就可實現人均增收1422元。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