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電 日前,哈爾濱市的供熱市場傳出兩項令人驚訝的統計數據:目前,部分市民和企業欠繳熱費累計已達到17億元;供熱重復建設造成驚人浪費,且呈愈演愈烈之勢。特別是2006年,重復建設資金已經以億元計算。
無序競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近日,記者在哈爾濱市道外區一機路和南棵街等地看到,已經鋪完的管網被閑置在一邊;而正在新建的管網卻在上面肆意穿插。
據了解,由一機路、南棵街兩側及南直路圍起的新一小區開發面積80萬平方米左右。在該小區建設之前,哈爾濱太平供熱公司就已建起了直徑0.8米集中供熱管網覆蓋該小區。這是哈爾濱濱江熱電廠項目的一期工程,即作為調峰的區域鍋爐,供熱面積300萬平方米,該鍋爐已於去年建成供熱,當年供熱面積不足100萬平方米,今年決定改造附近小鍋爐,並為既有和新建小區供熱。然而,哈爾濱太平房產經營公司卻在未經省市發改委、環保、規劃等行政部門審批和這些部門一再查處的前提下,於今年初開始建設並已經建成兩臺40噸熱水鍋爐及管網。
一個區域內建起兩個鍋爐房並鋪設了各自的管網,便出現了不應有的競爭。
哈爾濱太平供熱公司負責人說:『當初這些小區的開發商請求供熱,我們做出回應並做出相關承諾,在去年建起—廠主乾管網。但是今年太平房產公司建起小鍋爐後,開始以免收入網費為條件,與位於宏偉路與宏圖街17萬平方米的藥六家園、4萬平方米的馨美家園開發商簽訂了供熱協議,並為新一小區鋪設管網進行供熱。』
對於太平房產公司不收入網費一事,省物價局經營處有關負責人說:『供熱管線入網費是國家規定的新建供熱項目收取的費用,主要用於小區供熱管網的維護和建設。這是需要專款專用的,物價部門針對每一個供熱項目審批收費標准,所批准的價格可以上下浮動20%。新建小區的入網費由房屋開發商繳納,既有建築小區由負責的供熱公司繳納。非政府批准立項的項目,物價部門不予批准收取入網費。』
據供熱專家介紹,供熱公司的重要資金來源是入網費。哈爾濱熱電廠擴建項目的收費是新小區每平方米48元,既有建築小區40元;哈爾濱太平供熱項目是新小區每平方米50元,其項目全部建成供熱面積為1450萬平方米,如果都不收費,將使國家損失7.25億元;如果在上述兩個小區免收入網費,將損失1050萬元,相當於其新建鍋爐房投資。
那麼,免收的入網費哪去了?自然進了開發商腰包。業內人士指出:『只有國有企業敢進行重復建設,而不在乎浪費。』
屢禁不止顯示政府監管缺失
導致一系列浪費的根源在哪?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市政供熱項目,毫無疑問屬於自然壟斷,這是由社會公共資源的屬性決定的。為此,哈爾濱市在進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時,專門為集中供熱進行了規劃,把全市分成了11個集中供熱區域,各集中供熱項目以此區域立項。國家對市政公用項目建設審批程序也進行了明確規定。
然而,哈爾濱市的一些供熱項目卻能在各行政部門一再查處和要求停建的呼吁下公然繼續建設。
記者在哈爾濱市環保部門了解到,哈爾濱市環保部門發現太平房產經營公司私建鍋爐房後,下文進行制止,但無濟於事。據該部門相關負責人說:『環保部門只有查處權力,沒有強行停止其建設的權力。』而市規劃部門於2月25日也對該事件進行了調查,並在其煙囪基礎施工不足1米時,下達了停工通知書,並現場責令停工,並不止一次地到現場令其停工,但煙囪卻在一天天拔地而起,直到建成。這個項目,市發改委並未對其立項,唯一批准部門是哈爾濱市供熱辦。
供熱市場秩序亟待建立
哈爾濱市供熱重復建設問題遲遲不能解決,既有爭奪市場利益問題,還有熱費糾紛問題。哈爾濱一個國有企業9萬平方米家屬區年需繳熱費405萬元,但每年上繳僅1/4,累計欠費700多萬元。哈爾濱熱電廠經請示哈爾濱市供熱辦同意停止為其供熱。結果是該廠籌資200萬元把原有的舊鍋爐房重新安裝兩臺10噸鍋爐,自行解決冬季供熱。這樣的情況全市不止一家。這樣一來,哈爾濱市的『藍天白雪』環保工程便出現怪圈:這面拔掉舊的小煙囪,那面建起新的,這面建起大的供熱系統,那面建起小的系統與之競爭。
在新建小區裡,一些供熱公司也爭相重復建設,而在一些既有小區,盡管供熱需要建設或擴容,但沒有供熱公司願意去。更嚴重的是,一到冬季總發生一些棄管事件,供熱公司一走了之,政府管理部門手忙腳亂去解決。
『既然全市已經明了了供熱規劃,那麼擁有該區域的供熱公司就理當負起供熱責任,否則,就應該受到處罰。』哈爾濱市供熱相關行政部門負責人說。
『我們願意把自己區域內的供熱全管起來,但棄管小區的供熱建設入網費誰交?我們也是企業,需要正常經營和盈利,因為原供熱公司已經拿走了入網費,政府要麼向其追回,要麼就財政負責。』一家供熱公司的經理無奈地說。
『這些事件的發生,都緣於供熱沒有建立起市場標准和秩序,以致供熱企業可以自由進出供熱市場,導致供熱企業即使不負責任,政府管理部門也無法對其進行處罰的局面。因此,要打破供熱出問題均由政府解決的局面,政府就必須建立起供熱行業各項標准和有效的運營秩序。』哈爾濱工程大學政府管理專家王洪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