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電 黑龍江省農科院與泰來縣院縣共建三年來,泰來農民看到了農業科技在增產增收上的巨大作用,捧上農業科技新『飯碗』,農民致富的觀念也得到了更新。三年共建農業科技園區30個,面積4000多畝,每年到園區參觀的農民都在2萬人次以上。三年新增水稻面積10萬畝以上,水稻增產近5萬噸。去年,雖然泰來遭受了多種自然災害,但因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全縣糧食總產較上年增長29.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今年糧食產量也將比去年增加10%以上。
泰來縣多年來受農業弱、工業小、財政窮、生態差的影響,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科技含量低,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發展緩慢。2004年,省委、省政府確定省農科院幫扶泰來縣以來,積極探索科技興農的有效模式。依托省農科院的人纔和技術優勢,泰來因地制宜地進行自主創新,從2004年開始引進12個新的花生品種和85公分大壟雙行栽培模式,比傳統壟栽培模式增產35%~40%。2005年在平洋山頭村進行了水稻松粳9號示范,經國家級專家鑒定產量達735公斤/畝,達到了超級水稻生產水平。他們還以省農科院畜牧中心等單位為技術依托,選擇100個養牛大戶進行奶牛性控胚胎移植和人工受精,解決了奶牛凍配存在的後代奶牛品質差、單產低、公牛犢比例大、奶農收益低的問題,目前已產24頭凍精液配的優質奶牛犢。同時,省農科院專家提出的寬行距、窄株距,林經間作的治沙造林方法,使行間收益時間由3年增加到8年,利用面積由3壟增加到6壟,畝均效益增加3倍以上,調動了農民退耕治沙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泰來縣注重試驗示范與科技推廣相結合,在10個鄉鎮各建設了1個骨乾示范基地的同時,又在200個村屯建立科技示范田,擴大了農業科技的示范面和輻射范圍,減少了科技推廣的死角。在農業生產整地、播種、田間管理、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時節,省農科院和縣裡的農技人員一道手把手向農民傳授農業新技術,解決了泰來縣農作物品種雜、退化和有機復合肥施肥不合理等問題,而且篩選確定了今後一段時期的換代優良品種。
據悉,農業科技的普及對泰來縣標准化生產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全縣水稻標准化生產面積達到45萬畝,佔水稻總面積的90%,20萬畝花生全部實現標准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