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哈爾濱市香坊地區,名字稱謂頗多,曾有"田家燒鍋鎮"、"老哈爾濱"(舊哈爾濱)和"上號"之稱。
"田家燒鍋"是香坊區最早的名稱,始於清朝嘉慶年間。1805年(嘉慶10年),山東黃縣人田保輝、田炳輝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指吉林榆樹縣)來東香坊開荒種地,開辦燒鍋,逐漸形成了較大城鎮,歷史上稱"田家燒鍋鎮"。1900年7月,田家燒鍋鎮被俄軍焚毀,其名隨之消失。
"老哈爾濱"是繼田家燒鍋之後香坊歷史上又一名稱。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沙皇俄國確定香坊為築路指揮中心,在哈爾濱地區征用土地l 034?(124 278畝),其中僅從香坊至松花江沿就征用土地65 400市畝。並將其規劃為"老哈爾濱"(西香坊一帶)、"新市街"(南崗)、"埠頭區"3個城區。1898年10月,建成第一個運營站,通車後,此站定名為"哈爾濱驛"1903年,現哈爾濱火車站建成,哈爾濱火車站遷至南崗,現香坊火車站被改稱"舊哈爾濱驛",此地也隨之被稱為舊(老)哈爾濱。
"老哈爾濱"一名雖出現在中東鐵路期間,但此前香坊地區就已有哈爾濱屯。據老人回憶,1898年,在建中東鐵路時拆遷。
"上號"是香坊區的第三個名稱,其范圍主要是指香坊東部(紅旗大街以東)地域。1901年,張璽增之父在現綜合商店後開設聚源燒鍋(1930年改稱萬泉泳,由毛守范經營),同時在埠頭區開設分號,稱源聚燒鍋,聚源燒鍋稱上號,源聚燒鍋稱下號。因此,"上號"之名開始興起,且得到官方首肯。1913年濱江縣政府稱香坊為上號鎮,歸屬鄉一區。濱江縣政府在此設警察分局和商會等機構進行管理。1916年以後"上號"這個名字曾多次出現在《遠東報》上。香坊為何稱"上號"還有幾種傳說:一是1932年松花江發大水,道外被淹,群眾逃難至香坊,因香坊地勢高故稱上號,道外稱"下號;二是中東鐵路修建時香坊是堆放建築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勢高於道裡,故稱"上號"。另外,群眾還習慣於把香坊東部稱東香坊(東號),把香坊西部稱西香坊(西號)。上述幾種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香坊一名始於1938年7月1日,正式成立香坊區公所之時。
香坊區的區名雖出現的很晚,但香坊(廂房)屯卻形成很早。1805年(嘉慶十年),河北樂亭縣人李××來香坊種地為生,因其有做線香的手藝,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祭祖敬神的需要,推其出來制作線香。12年之後,隨著人口的增多,香坊屯逐漸擴大,線香生意日益興隆,於是李家便在草料街和衛生街拐角處蓋起了磚瓦房,樹起了門樓,門樓上刻有"香坊"2字牌匾,從此香坊生意更加興旺。李家又置田產在香坊公園東側開起了燒鍋,取名李家燒鍋,同時還在衛生街南頭開設雜貨鋪。此時李家繼"田家燒鍋"之後成為西香坊(老哈爾濱)一帶的工商兼營的富商大戶。1898年,俄國人修建中東鐵路時線香作坊被征用,李家田產被沒收,"香坊』遷往現香慶街。但不久又因俄國人進行市政建設。強行將此地的中國人趕走,李家開設的『香坊』、燒鍋隨之倒閉,其後不知遷往何處。1925年,舊哈爾濱驛擴建後,改稱香坊火車站,香坊區依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