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5日電 中午放學的鈴聲已經響過好一會兒,教室裡的學生也幾乎走沒了。蔡晶(化名)纔把頭從書本上抬起來,慢慢地收拾著文具,心裡盤算著『中午去哪裡吃飯?』『不能去昨天那家了,那家吃一頓飯要3元錢呢,還是去吃面條吧,纔2元錢,可以省點錢。』琢磨好,蔡晶纔起身向校門口常去的那家小面館走去……
蔡晶,哈爾濱市第162中學高二學生。因為父母患病喪失勞動能力,家裡生活十分困難,蔡晶在學校裡不得不『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雖然學校減免了蔡晶的一些學雜費,蔡晶每學期都能拿獎學金,花錢也很節省,可她兜裡連吃飯的錢都快沒有了。蔡晶的臉上經常籠罩著愁容……
12萬貧困高中生需救助
據了解,我省現有58萬高中生,其中農村高中生為33萬,像蔡晶一樣的高中貧困生佔到近20%,大約12萬。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國家並沒有出臺像救助大學生一樣設立了『獎、貸、助、補、減』等完整、系統的針對高中貧困生的救助政策和體系,可以說貧困高中生的救助處於『盲區』狀態。
蔡晶的班主任韓志峰說,他工作快5年了,他所帶的每一個班都有貧困學生。高中生處在學習強度最大、節奏最為緊張、思想壓力最大的時期。貧困高中生一方面擔負著每天十幾個小時繁重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又面臨生活上的窘迫境況,承受著身體、精神雙重的壓力。學校把能為這些貧困學生
減免的費用都減免了,每年還和企業協調一些資金,再加上老師捐助的一部分錢集中起來,設立了獎學金。
『獎學金畢竟每學期只有那麼一次,最高纔500元錢,只是杯水車薪。很多貧困學生有時連吃飯的錢都沒有。這些學生讀書都很用功,學校和老師看著也很著急。』韓志峰老師無奈地說。
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哈爾濱市第162中學在哈市平房區,處城鄉結合位置,因此貧困生較多。目前該校就有近60名貧困生。該校所有的老師都自發為貧困學生捐過款,平時幫學生墊付飯錢、考卷錢等費用更是常事。『學生還錢有時一個星期,有時一個月,有的時候從春種等到秋收。我們知道學生家困難,一年到頭就靠種點地出錢,也從不催著學生要,什麼時候給都行。』韓志峰老師說。
被社會捐助忽視的角落
省扶貧賑災基金會是我省資助貧困學生的一個基金會組織。在該基金會承辦的眾多助學項目中,只有純慈善性質的民辦學校國華中學,招生對象是即將上高中的貧困中考生。
據省扶貧賑災基金會秘書長陳玉軍介紹,今年是廣東省國華中學在我省招收學生最多的一年,有37名貧困中學生通過錄取考試趕赴該中學免費讀高中。可同時參加國華中學考試卻沒有被錄取的還有170多名學生,他們上高中的學雜費還沒有著落。
據有關部門測算,我省每年都有超過2000多名貧困高中生面臨輟學的窘困境地。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卻很少捐助貧困高中生。
我省希望工程辦公室工作人員劉靜介紹,來他們這裡捐款的企業和個人大部分都指定要把錢捐給大學生或是建立希望小學,很少有人關注到貧困高中生這一人群。從2003年至今,希望工程共救助了近6000名貧困大學生,資助金大部分都是4000元左右,而貧困高中生每人每年資助金是1000元,可只有1000多名學生獲得了資助。
亟須建立完善救助體系
高中教育是聯系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紐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關注高中貧困生,完善高中貧困學生救助體系,對普及高中教育,為大學輸送更多優秀學生,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們希望,各級政府在保證對農村貧困中小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兩免一補』是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雜費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一項政策。)的同時,盡可能多地關注高中貧困生,建立高中教育貧困資助體系,社會各界也應當對他們給予適當的救助。』省希望工程辦公室的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