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構建和諧龍江應予重視的幾個問題
2006-10-27 09:30:4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栗戰書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7日電 今天的《黑龍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題為《構建和諧龍江應予重視的幾個問題》。全文如下:

  通過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構建和諧龍江,談幾點感受和想法。

  一、構建和諧龍江,首要的是堅持『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奠定和諧基礎。《決定》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纔能不斷地為和諧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造反、起義、戰亂和動蕩,絕大多數是因貧困而引發。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發展是消除貧困、創造和諧的根本途徑。發展不僅要快,而且要好。好,我認為主要有兩條:一是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協調發展,且有可持續性;二是發展的成果要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黑龍江省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關鍵是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創新發展思路,堅持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從發展更有利於和諧的角度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項目選擇上要能夠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既要上那些能夠富縣、富市、富省、富財政的項目,也要上能夠富城、富村、富民、富百姓的項目;既要上那些能夠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也要上能夠惠及民眾的小項目;既要上那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項目,也要上能夠充分吸納勞動力、就地加工型的項目。裝備制造業是黑龍江省突出的優勢產業,必須發展、振興。但諸如農副產品加工、畜產品加工、醫藥食品生產、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生產、建築環保材料生產、五金家電日用百貨生產等等這些輕工類項目和產品,還有電子信息、軟件開發、生物化工等等這些高新類項目和產品,也要根據市場需求加以發展。這類項目一般都屬勞動密集型,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也有技術密集的,有利於提昇產品附加值,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特別是大力發展開發這些類項目的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對解決就業、增加民眾收入來得更快、更直接。而且這些產業在黑龍江省是相對薄弱的產業。二是全力打造好『四大經濟板塊』,實現區域經濟相對均衡發展。目前,哈大齊工業走廊15個啟動區啟動面積已達到56.8平方公裡,開工項目326個,完成總投資199.4億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東部煤電化基地』的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下一步要按照『調整結構,穩定發展煤電、控制壓縮焦炭、大力發展煤化』的思路,著力發展煤轉氣、煤轉油、煤轉化生產,著重抓好寶清魯能煤電化一體化、鶴崗華鶴煤化、中煤集團哈煤化規劃的甲醇、烯烴、二甲醚等化工項目的開工建設,促進黑龍江省煤炭加工業整體實力的增強。『沿邊開放帶』對俄貿易步伐加快,為全省進出口總額實現四年翻兩番奠定了基礎。這三大板塊囊括哈、齊、牡、佳、大等10個市,一以貫之地推進下去,必將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要重點研究一下如何通過建設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和經濟區,來加快黑河、伊春和大興安嶺3個市地的發展。這3個市地原本經濟實力就比較弱,在當前政策條件下,要加快自身發展,怎麼辦?我覺得,要按照『地上嚴格保護、地下適度開發』的原則,加快開發利用這一區域的地下資源。比如,黑河市目前探明有近百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2000多億元,居全省第六位。大興安嶺的礦產資源也已被列入國家勘探開發規劃,儲量和發展前景比較好。要以開發黑河地區資源為重點,連同大興安嶺地區資源、俄羅斯方面資源,以及黑河口岸建設、港口碼頭建設、跨江地下輸油管道和跨江公路、鐵路大橋建設,利用俄電的項目建設、境內連接齊齊哈爾、哈爾濱、伊春的鐵路、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建設,還有各種資源加工企業的擺放等等,通盤加以規劃,力爭在『十一五』末期實施西北地區開發,『十二五』形成開發高潮,以促進黑龍江省區域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共富。三是適時提出建設食品工業大省的戰略。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這些年糧食加工業發展很快,但基本還是糧食的初加工、粗加工。應把糧食大省轉變為食品工業大省。這樣,黑龍江省農村的富裕進程就會大大加快。這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和諧是重要的一步。

  二、構建和諧龍江,核心是解決民生問題,以安居樂業保證和諧。《決定》指出:『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黑龍江省近年來在經濟加快發展的同時,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省委、省政府通過開展專項利民行動,加大領導力度,強化財政資金扶持,有效地解決了擴大就業、助學、幫困、解難、助殘等民生問題。但從實際看,特別是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出發,尚有不少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強調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水、路、能、教、醫、保問題入手。而就全省而言,要著重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路,就是交通瓶頸制約問題。目前,黑龍江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裡為14.77公裡,全國排名第26位,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裡為0.46公裡,全國排名第24位;有鋪裝路面佔23.01%,全國排名第28位;高速公路不足1000公裡,全國排名第20位;不通公路的鄉鎮全國共有70個,黑龍江省佔13個,全國排名最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只有16.3%,全國50.3%,全國排名還是最後。盡快改善黑龍江省交通狀況,是全省人民的迫切要求之一。

  二是保,就是社會保障能力低的問題。目前,全省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工傷和生育保險還沒有實現完全覆蓋,一些困難企業及職工參保繳費比較困難,私營企業、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及農民工尚未納入,統籌層次低。進城務工人員、失地農民等特殊群體社會保障問題比較突出。城市居民低保標准不高;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農村保障能力比較脆弱,我們安排在今年內鋪開全省農村的低保,但難度大,目前進展不快。三是醫,就是就醫看病難問題。由於衛生資源配置機制不合理、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完善、『醫藥不分』和『以藥養醫』等原因造成看病貴、就醫難,特別是農村衛生條件較差,鄉鎮衛生院中有近一半急需重建和新建,有90%%的衛生院滿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當然,社會治安問題、安全生產問題、部分居民的住房問題等等,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也要解決,但是局部性的;教育方面的問題也不少,也要高度關注,但總體上已有很大緩解。而上述三個問題,不僅突出而且面大,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全局性、全省性的,是全省廣大人民群眾呼聲最高、要求最強烈、最急迫解決的問題。

  三、保護好生態這塊『淨土』,是構建和諧龍江的一大獨特優勢和任務。《決定》指出:『加強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之一。黑龍江省生態環境良好,大森林、大濕地、大草原、大河流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古朴、自然、壯美的原始風貌,國外友人和港澳臺客商對此無不稱贊。這樣的生態省份,在我國是不多有的,這是黑龍江省的一大亮點,也是和諧社會的最大特色。但在幾十年的開發建設中,我們也有過並且現在仍然存在著破壞環境、侵害生態、人為地與大自然不和諧的問題。一是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無序和浪費以及對地面環境的破壞。如煤炭,據國土部門統計,全省僅年產3萬噸(包括3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就多達805個,佔煤礦總數1585個的51%%。二是水系污染。伴隨著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進入江、河、湖水體,其中未經處理或未經有效處理的高達80 90%%,以松花江流域污染最為嚴重,2005年全流域乾、支流主要水質評價斷面中,年均值為V類或劣V類斷面為34%%。三是濕地減少和功能萎縮。黑龍江省雖現有濕地面積434萬公頃,佔全國的16%,但由於開發建設破壞比較嚴重,僅三江平原濕地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443萬公頃下降到156萬公頃。不少濕地水位下降、水量減少,一些生物、微生物物種滅絕,存在著嚴重的濕地乾化、鹼化,生物鏈斷鏈的危險。四是在耕地保護方面,主要的不在於面積的減少,而在於地質的退化。黑龍江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流失面積佔1.7億畝耕地的55%%,黑土地的黑土層已由開墾之初的50 80厘米減少到20 30厘米,如不治理,再過40 50年,將流失殆盡。西部地區土地沙化、鹼化也比較重,面積達3100萬畝,佔草原總面積的48%%,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生態環境就是競爭力。按照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理念,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的方針,尊重自然規律發展經濟,走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得益彰、和諧共振的新路子,是黑龍江省必須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四、構建和諧龍江,建設和諧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根本,倡導與人為善是應該上題的建設內容之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非物質、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規范、引導、調適、融合、促進作用等十分重要。通過大力宣傳並弘揚和諧文化,可以使全社會逐步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共識,從而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價值體系。《決定》提出的『誠信友愛』、『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等等,都是和諧文化的重要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要素。人際和諧,實質上也就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認同與接納,而這種認同與接納又主要依賴於人們能否用與人友善之心、與人為善之態來處理彼此關系。運錄同志剛到黑龍江省工作時,就提出『堅持以人為本,與人為善』。我覺得,這抓住了龍江和諧文化的本質。倡導與人為善,有助於人們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尊重差異;有助於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完善社會功能,實現社會公平。每個人都與人為善,就能營造出誠信友愛、公平正義、團結奮斗、充滿活力的『氣候』,就能激發出個人內在的創造力,就會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黑龍江悠久的歷史與多民族的聚居形成了黑土地上渾厚的文化底蘊,既有農耕民族誠實厚重,又有游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懷,『有血性而不野蠻,性剛烈而不亂來,粗獷而不失細膩,豪爽而不缺柔腸』,是我們龍江人的文化特點。這些優秀品質孕育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區精神,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但是,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鄰裡不相往來』、『不誠信』、『窩裡斗』等一些不和諧的文化現象。在黑龍江省振興老工業基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龍江的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社會矛盾進入多發期,提倡與人為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人和龍江興,人和事業興。龍江要振興,靠什麼?我剛來龍江不久,也是在一次學習會上就說過,要靠團結振興龍江、靠正氣振興龍江、靠實乾振興龍江。事實證明,一個單位、一個地方、一個社會與人為善蔚然成風,同事之間、鄰裡之間、成員之間關系融洽,大家都來乾事創業,就一定會出現事業興旺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們不是與人為善,而是相互斜視、相互作亂,那就必然會帶來紛爭不斷、內耗嚴重、離心離德,進而導致工作難有起色、事業難以發展。黨內政治生活多年的經驗表明,漠視他人、疾賢妒能,隔岸觀火、幸災樂禍,損人利己、以鄰為壑,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等等,凡此種種,禍害無窮,都應杜絕。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否與人為善,事關穩定、事關發展、事關和諧的大局;堅持與人為善,利人、利己、利社會。人人做到與民為善、與朋為善、與同事為善、與外來投資者為善,就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合作關系,促進全省和諧。在這方面,黨員、領導乾部和領導班子應該率先垂范,在處理同志間、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的關系上,要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少一點輕蔑與猜忌;多一份支持和幫助,少一點排斥與拆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少一點挑剔與苛求;多一份坦誠和關心,少一點掩飾與冷淡,既要講原則,又要人性化,做到與人為善。人人都有長處,要互相學習;人人都有短處,要互相包容;人人都有苦處,要互相諒解;人人都有難處,要互相幫助。我認為,這是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乾部必須具備的政治品格。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