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乾重大問題,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表達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黨的執政規律認識上的深化,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總體方略和戰略布局的進一步完善。這一戰略思想的確立和實施,對我國經濟社會朝著科學的方向健康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聯系工作實際,我覺得,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六中全會精神,必須首先理解和把握好中央關於和諧社會的兩個基本判斷。一個是,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判斷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次全會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將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更全面、更深刻、更自覺。現在,廣大人民群眾不但追求生活富裕,也期盼社會和諧。如果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那麼,僅有經濟增長,沒有社會和諧,也不是社會主義。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自覺、主動地創建和諧社會,這樣,纔能更全面地體現黨的奮斗目標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纔能更加充分地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另一個是,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等於說當前我國社會就不和諧。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奮斗積累,與以往相比,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應當說,我們已經具備了更加堅實的社會和諧基礎。拿哈爾濱來說,近年來,在中央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努力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內生性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也是社會整體保持並趨於和諧穩定的時期。有幾組數據可以說明。2002年到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1%,城市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2.8%,農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3%。這期間,全市群眾信訪總量由264488人件次,減少到252578人件次,下降4.5%,其中進京上訪數量由1272件次,減少到1012件次,下降20.4%。刑事發案數由46242起,減少到29579起,下降36%,其中殺人案由551起,減少到309起,下降44%。安全事故造成人員死亡數由929人,減少到632人,下降32%。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和諧是一個相對的狀態和動態的過程。今年以來,我市安全事故頻發,到9月末,造成死亡人數已達52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55%。這些,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也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它也警示我們,本質和諧,不等於自然而然和諧;總體和諧,不意味沒有局部的動蕩和衝突。保持和諧,取決於一定的客觀條件,特別是我們的主觀努力。
我們分析,當前我市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人民內部物質利益因素引發的矛盾。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間及社會各群體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差距較大,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體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引發的矛盾。
主要是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差別,公共資源配置失當,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司法不公,以及一些社會政策的不公平,導致社會不同群體與政府和社會之間的衝突。三是社會文化差異和衝突引發的矛盾。主要是一些社會成員信仰缺失、精神空虛、道德滑坡,行為失范,民族宗教間的矛盾,以及境外敵對勢力的思想文化滲透等。四是由生態環境惡化引發的矛盾。主要是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滯後,造成人與環境關系的緊張。五是由官僚主義和腐敗問題引發的矛盾。主要是形式主義,決策失誤,瀆職失職,任人唯親,貪污受賄,鋪張浪費,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徇私舞弊、執法犯法等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直接損害了群眾的切身利益,引起群眾的不滿。這些雖然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大和諧下的『小雜音』,但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於我們基層黨委來說,最主要的就是,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營造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局面。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切實做好以發展固和諧、以公正求和諧、以制度保和諧、以文化育和諧、以管理促和諧等各項工作,不斷保持和促進社會和諧。一是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努力構築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和協調、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展活力的增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必須立足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的統一。二是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安全、治安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利益問題,使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成為為人民群眾排懮解難,實現和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過程。三是突出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用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是基本政策、基本制度設計與安排的主要依據,也是社會各主體之間良性互動的基本原則,而健全的制度則是社會公正的根本保證。當前,要通過深化改革,抓緊建立健全有利於維護社會公正的制度,不斷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利益保護和表達、溝通、調解機制,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四是注重和諧文化建設,不斷鞏固和加強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向導和支橕。對於文化的定義,有不同解釋。但簡要說,文化就是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對待自然的態度和方式。建設和諧文化,必須以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著眼於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全社會倡導理解尊重、寬容互助的人際文化,互敬互愛、團結和睦的家庭文化,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企業文化,熱心公益、助人為樂的社會文化,尊重自然、親近自然的生態文化等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用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規范行為。五是完善社會管理,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整合管理資源,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管理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逐步形成經濟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協調機制;必須有效整合社會管理資源,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必須切實提高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必須適時轉換社會管理工作的重心,積極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安全生產,保證社會安定有序。六是切實加強黨的領導,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於黨的領導,同時也對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各級黨組織的自身建設,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努力營造和諧的黨群乾群關系。各級領導乾部要不斷提高在新時期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系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帶頭把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