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牛奶生產基本形態難覓蹤影 奶牛何時能吃上草?
2006-10-30 09:37:1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唐立新 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30日電 『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奶牛通過反復咀嚼,把人類不能吸收的植物蛋白變成可以吸收的動物蛋白,其『奉獻』精神一直讓人類感動和贊佩。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生產牛奶的這一基本形態卻難覓蹤影。

  吃的是秸稈、擠出的也是奶,按推理『奉獻精神』更可嘉。而許多像省農科院唐鳳蘭這樣的專家卻認為,『秸稈畜牧業』是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畜牧業。甚至可以說,奶牛不吃草,我國的乳品業難有大作為。

  牛奶不好秸稈有『責』

  王希友是雙城市杏山鎮的養牛戶,每年都要淘汰兩頭成母牛,有人不解地問:『好好的牛為啥要賣?』王希友說:『賣的牛產奶量已經開始下降,繼續養下去不合算,賣晚了牛也不值錢。』

  王希友是傳統的『秸稈養牛』戶,他面臨的問題也是許多雙城奶農的共性問題。

  一位鄉村獸醫說,牛是食草動物,卻偏偏讓它吃秸稈,低營養難消化,牛的體質就差,壽命要縮短一半以上。為維持奶牛健康、提高產奶量,人們往往又大量投喂精料及使用藥物。如此循環的結果,牛的體質、體能始終達不到最好狀態,產奶量上不去,牛奶品質也無法提高。

  市畜牧局有關人士介紹,用秸稈養牛,奶牛單產最高不會超過4.5噸,奶脂肪很難達到3.0。雙城市以25萬頭奶牛的飼養量號稱『全國奶牛第一縣』,而雙城雀巢公司日收購的鮮奶只有1100多噸,日處理鮮奶1500噸的能力,始終沒有實現。哈爾濱同樣號稱『全國鮮奶產量第一市』,而奶牛單產卻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位於下游。

  省農科院唐鳳蘭研究員說,我國原奶檢測標准一直不能與國際接軌,其原因是我國原奶質量與國際差距太大。因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我國乳品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原奶問題。再追究一下,『秸稈畜牧業』責無旁貸。

  青貯飼料非萬全之策

  2003年,雙城市東官鎮慶民村奶農王金財帶頭搞起了『青貯飼料』,就是玉米『籽粒飽滿、秸稈還青』的時候,用機械粉碎封閉保存。王金財認為:『人都願意吃新鮮的,奶牛差啥呀?』

  經過對比,王金財有了新發現。吃『青貯』的牛比吃『秸稈』的日產奶提高4到5斤,脂肪提高0.6,每斤奶多賣3角錢,吃『青貯』的牛一年多掙了1000多元。還有,吃『青貯』的牛,不得啥病,連下的牛犢子都歡實。養了半輩子牛的王金財終於明白,『青貯』就是『倒過來』,把玉米稈、玉米面的『乾混』變成『青混』。

  雙城畜牧局副局長霍志宏說,奶戶一畝『青貯』玉米,可以喂養一頭奶牛,可以增產1噸牛奶,可以增收1000元錢。如果雙城市有10萬頭成母牛吃上『青貯』,即可增產10萬噸鮮奶,等於增加2.5萬頭成母牛,增收1億元。

  唐鳳蘭說,『青貯』不是萬全之策。如果一味地吃『青貯』,奶牛就會酸中毒,牛奶酒精超標,質量難過關。所以,喂『青貯』同樣要摻秸稈,牛認識不到,此『秸稈』非彼『秸稈』,是正常的調劑,只能『捏著鼻子咽下去』。

  霍志宏說,最好的調劑是飼草,最理想的方法是喂飼草。如果是這樣,雙城奶牛群的平均單產還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1噸以上。

  牛吃飼草牛奶纔香

  哈爾濱杏林牧業是哈爾濱市第一家通過標准化評審驗收的畜牧養殖企業,它的牛飼料構成無疑是標准化的:精飼料、青貯飼料、乾草及副料,其中乾草全部代替玉米秸稈。

  據杏林牧業副總經理王興國介紹,杏林牧業的奶牛日食乾草4.5公斤,年產奶量近7噸、脂肪含量為4.0,分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噸和0.8,增加效益至少在2000元以上。

  王興國說,目前玉米秸稈每噸價格五六十元,羊草的價格是每噸400元,但從產奶量和奶牛健康角度看,牛吃草還是佔了大便宜。他特別指出,一般奶戶,只要給奶牛日食兩三公斤牧草,就會大幅降低奶牛消化系統疾病,提高脂肪含量。

  然而,哈爾濱市幾十萬頭奶牛也不過幾千頭能吃點兒草,奶牛吃草變成了十分奢侈的『待遇』。有關人士指出,傳統的養殖習慣是最大的原因,大多數人怕費事而『認事兒不認為』。另外,哈爾濱市原有草原開墾殆盡,使牧草變得奇缺,從客觀上制約草業發展。

  唐鳳蘭說,當前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問題是草食家畜的優先發展問題,而草食家畜發展的關鍵是草的問題,只有解決好草的問題,畜牧業結構調整纔能取得成效。畜牧業發達國家的一個共同信條是『奶肉皆是草』,而這些國家幾乎不用秸稈來飼養草食家畜,如美國高產奶牛的粗飼料全部為苜蓿乾草和玉米青貯。所以,要想提高我們的奶牛飼養水平,就必須把牧草生產放在首位,讓奶牛吃到、吃飽想吃的草,人們的餐桌上纔會有馥郁芬芳的奶香。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