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日電 經過10多年的積累,呼蘭區服裝加工技術工人已達3萬多人;哈西服裝城西褲及勞保服90%以上產自呼蘭區白奎鎮。
呼蘭區農民靠勤勞、智慧和精湛的技術,為哈爾濱市多家商場進行服裝帶料加工,其中僅白奎鎮農民加工的西褲及勞保服飾就佔哈西服裝城90%以上的市場份額,年創收400多萬元,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呼蘭區已成為哈爾濱市最大的服裝加工區,其加工生產的服裝主要銷售到本市及大慶、綏化等地的中低檔服裝市場。
歷史延續 千名技工帶出加工區
老一輩的呼蘭人都知道,呼蘭原是一個服裝集散地,擁有5家國有服裝工廠、上千名技工,改革開放前服裝加工就是呼蘭商業的支柱產業之一。
呼蘭區第五服裝廠總經理黃麗梅告訴記者,她從10多歲就在第五服裝廠工作,從小工開始做起,一直到現在的總經理。1997年,服裝行業效益不好,全縣服裝廠一下子黃了好幾家,近千名服裝廠的技術工人都回家了。後來大家憑著服裝加工技能,又自己做起了服裝加工買賣,剛開始是帶幾個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做服裝,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如今,經過10餘年的原始積累,呼蘭區形成的服裝加工大戶已有6戶,服裝加工主要承攬酒店賓館用品、工作服及行業服裝;小的服裝加工點遍布全區街道、村屯,加工的產品主要以中低檔服裝為主。
經過10多年的歷史變革,呼蘭區服裝加工技術工人已達3萬多人,從業人員遍布全區,隨便在一個屯子就能挑出幾十個能做服裝的人,經過培訓就能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目前,呼蘭區已成為本埠最大的服裝加工區。
技術農民 來料加工專供服裝城
白奎鎮農民的服裝加工生意更是紅火,全鎮的服裝加工業佔哈西服裝城西褲及勞保服飾市場份額的90%以上。記者近日走進白奎鎮,在第一現場感受白奎服裝加工業。
在雙平村農民王艷清家,記者看到130多平方米的場地內10多臺機器正在緊張地加工。王艷清說,她搞服裝加工已有12年,每年加工的褲子就有2萬多條,每條褲子純利潤2至3元錢,一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她所僱傭的工人都是本地農家婦女,少時七八個人、最多時達26人,受僱的女工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
白奎村的初雙偉也是服裝加工戶,除大批量加工服裝外,他還兼職進行服裝加工勞務輸出業務,經他介紹去日本進行服裝加工的當地農民達70多人,剛剛回國的23歲白春傑就是其中的一個。白春傑告訴記者,她是在日本長野縣的加工廠做服裝加工,這家企業共有30多名員工,其中白奎人佔了12個,她們的月薪都在4000元—5000元。她說她打算再去日本,完成資金積累,回鄉後開一個服裝加工廠。
據統計,目前白奎鎮已有個體服裝加工戶80多,帶動從業人員1000多人,輸出勞務達100多人。
呼蘭區加工的服裝不僅在國內服裝行業有名氣,還專門做外單專銷俄、韓兩國。據黃麗梅介紹,具有一定規模的呼蘭服裝加工企業專門做一些外單,春秋季節專門為俄羅斯做棉服和護士服,夏冬季節則為韓國做時尚服裝和風衣。所承攬的服裝加工都是從大連、天津等地的中間商手中拿活,中間商主要看好的是呼蘭較低的勞動力成本。
圖大發展 業內人士欲創自主品牌
黃麗梅告訴記者,服裝品牌是制約呼蘭服裝走向前臺的瓶頸。加工一件服裝最多純收入在10元錢至幾十元之間,如果有了自主服裝品牌,企業的經濟效益將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呼蘭服裝加工業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是以零散的服裝加工為主,國內和國際的服裝龍頭企業還沒有一家在此設廠。一些規模較大的服裝加工業戶正在謀劃引進知名品牌,並打造自己的服裝品牌。呼蘭區政府也在招商引資上向服裝業傾斜。呼蘭,正在尋找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