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日電 題:科學發展打牢和諧之基二談學習貫徹好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要『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貫徹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黑龍江省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快發展,千方百計抓住、用好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把發展與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以科學發展為和諧龍江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和諧的社會局面促進龍江的發展,齊心協力開創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局面。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纔能不斷地為和諧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了良好態勢,各項建設事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凸顯出來,前進征途中也遇到諸多困難和問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還很不均衡,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減緩了前進的腳步,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定。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還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欠發達省份,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質量,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更建不成和諧社會。貧困落後是如今社會中許多不和諧、不穩定因素的主要根源。因此建設和諧龍江,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最根本的是要靠發展,而且這個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這是必須始終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則。
黑龍江省雖然進入市場經濟相對較晚,卻具有強大的後發優勢。作為共和國的工業搖籃,擁有著雄厚的工業發展基礎、科技實力和大量的優秀產業工人,以及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自從國家實施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全省一大批老國企重現生機,新上馬的重點工業項目蓄勢騰飛,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粗具規模,前景似錦;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黑龍江省借助國家對『三農』實施的各項扶持政策,大力夯實農業基礎,狠抓農業產業化和科技興農工作,糧食總產連年創新高,這些突出成就,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只要我們正確判斷形勢,抓住機遇,用好機遇,乘勢而上,就能夠通過老工業基地、大農業的重新崛起,化劣勢為優勢,變挑戰為機遇,在大發展、快發展的進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發展為和諧奠定了基礎,發展提高了生產力,但如果不是科學的發展,就會南轅北轍,產生種種不和諧的甚至負面的效應。過去我們在發展中走了許多彎路,如過分追求GDP數值,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足、忽視了社會事業發展……這種傳統發展模式,非但沒有給廣大群眾帶來預期中的幸福感,還嚴重破壞了資源環境,有悖於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思路,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協調發展。結合黑龍江省實際,首先就是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借助科技創新,開發煤、林、油的接續產業,告別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由依靠投資和資源消耗支橕增長轉變為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增長,抓發展速度,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要協調發展,努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既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又要著力發展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既要發展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又要扶持那些群眾直接從中受益的小項目和邊緣產業;通過對政策、資源的科學配置實現城鄉、區域、不同行業之間的健康均衡發展,從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局面。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六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決定為黑龍江省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面,明確了任務,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勇於創新,銳意進取,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舉措,在發展中實現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展,一個生機勃發、平安和諧的龍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