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11月3日電 題:知青院長祁月英
『咱們國家的土地這麼遼闊,有人`是上海知青祁月英下鄉37年來對人生價值和醫者責任的深切感悟。
1969年,祁月英隨大批上海知青來到位於北國邊陲黑龍江畔的塔河縣依西肯鄉插隊。依西肯鄉位於大興安嶺地區東北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三度以下。來自大上海的祁月英沒有叫苦。吃苦耐勞的她贏得了鄉親們的一致喜愛,沒過多久就被村民們推薦到哈爾濱醫科大學讀書。
畢業後的祁月英可以選擇留校、去大慶或者返回上海。繁華都市與高寒禁區,誰都明白兩者之間的差別。村裡的老書記王慶珠在談到推薦祁月英去讀大學的事情時也說:『當時想的是送她出去讀大學,就不會再回來了。』依西肯鄉缺醫少藥,連簡單的手外傷手術都處理不了,婦產科更是薄弱。先後在鄉衛生院工作過的幾名醫生也因為條件的艱苦而選擇了離開。看病難成了困擾依西肯人民的大問題。好幾個產婦的死亡給了祁月英巨大的震動。
『基層比城市更需要我,留在這兒貢獻更大。』懷著這樣質朴而熱忱的信念,1979年5月,正在休產假的祁月英抱著剛出生15天的女兒回到了闊別七年的依西肯鄉,這一留就是二十七年。依西肯鄉轄五個村,最遠的距離衛生院35公裡。祁月英常年在村屯間奔波,曾經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年冬天,她去五村為高燒不退的孤寡老人王大媽治療,回來的途中因雪大坡陡路滑,車翻在了溝裡,還好只是受輕傷。鄉裡的急病患者送去縣城治療至少要花上兩個小時的車程。為了搶救病人,二十多年間祁月英做過了各種類型的手術:剖腹產、截肢、闌尾炎。鄉裡停電時,祁月英就和同事們硬橕著打手電筒給老鄉動手術,有些手術甚至是在老百姓家的炕上做的。
祁月英律己極嚴,從不接受患者的錢物,還常常自己墊錢給老百姓看病。她總說:『沒錢,病不能耽誤。』今年十月初,二村的韓鳳英因為流產送到衛生院搶救。大出血的危險情況急壞了韓鳳英的婆婆。看到兒媳婦在手術後轉危為安,眼含熱淚的她掏出了200塊錢想要表示對祁大夫救命之恩的感激,卻被祁月英塞了回去。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祁月英說:『咱們這兒的老百姓趁啥啊,要他們的東西,這個手我是真的伸不出來。』
祁月英回上海的機會很多:大批知青返城的時候她沒有走;1988年,哥哥在上海托人聯系好了一家大醫院調她回去,她拒絕了;1993年,上海的親人又一次聯系將她調回上海,房子車子都幫助解決了,這樣好的條件依然被她放棄了,氣得嫂子連聲說她『真是個傻子』。祁月英卻沒有一點猶豫與後悔,她說:『在這兒呆慣了,依西肯的百姓好,和他們有感情。鄉親們看病這麼難,咱不能今天走、明天走的。』
56歲的祁月英37年紮根大興安嶺,以對工作極端負責、對人民滿懷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詮釋著一個醫者的角色。她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被授予黑龍江省『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被評為2005年『感動興安』十大人物之一,2006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