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11月3日專電 日前,鞍山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接到市民張先生投訴,他今年『五一』前花1200多元錢在一家商場購買了一枚『鉑金』戒指。可是戴了幾個月,戒指表面就有些變暗發灰,並且在最單薄的連接處出現了裂痕。張先生向行家諮詢纔知道,這首飾是鈀金而非鉑金的,而鈀金沒有鉑金貴重。為此,張先生找到當時稱戒指為『鉑金』材質的商家算賬。然而,在張先生的購物發票上,卻清楚地標明了『Pd950』的字樣,商場人員介紹,其意思就是『鈀含量為950?』。這樣一來,張先生想證明當初是按照鉑金買的就很困難了。
鞍山市消協人士介紹,鈀、銠和鉑是同一族的金屬,顏色和外觀都很接近,但在以前,鈀、銠主要作為其他金屬首飾的合成成分,比如在18K金或者白銀首飾外面鍍一層鈀或銠。但在鉑金價格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一些珠寶廠家推出了含量在900?以上的純鈀金首飾,售價為鉑金首飾的50%-70%左右,但因成本較低,利潤挺可觀。
消協人士提醒消費者,不少消費者由於對兩種金屬的不了解,很容易在消費過程中受到商家的欺騙和誤導。從外表看,鈀金和鉑金雖然同為銀白色,但是同樣大小的鈀金首飾重量比鉑金輕得多,也比較容易脆裂,佩戴一段時間後表面會發暗。另外,鈀金的金屬代號是Pd,鉑金的代號為Pt,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謹慎區別。
責任編輯:顧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