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9日電 年末將至,近日,一些市民相繼接到商家打折、有獎促銷等活動的邀請電話、宣傳廣告及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這些『不請自來』的商業信息擾亂了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
昨天,哈爾濱商業大學教師王女士氣憤地講述了她被促銷廣告『狂轟爛炸』的遭遇。6日早一上班,王女士便收到兩封信件,拆開一看,其中一封是南崗區學府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樓盤銷售宣傳單,另一封是中央大街上一家商場的年末促銷禮券。兩個信封上都准確地寫著她的名字、工作單位和地址。中午,王的手機收到一家通訊公司發來的短信,向她推銷一種話費套餐優惠業務。隨後,王女士在電子郵箱中看到親子公司的邀請信,讓她參加一次幼兒比賽,還有一家美容機構優惠辦理會員卡的宣傳單。如此多的商業廣告讓王女士有些招架不住,她說,商家為提高收益搞促銷可以理解,但如此見縫紮針確實影響市民生活,也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據了解,近來很多市民都遇到過此類形式的推銷,所涉及的商品五花八門。對此,一些商家透露,年末歲尾是商品促銷的黃金時期,為了節省高昂的廣告宣傳費,他們多采用信件、電話、電子郵件、短信等方式向市民推銷,這種形式費用低,效果還好。當記者追問他們是如何得來的市民個人信息,商家多是避而不答或輕描淡寫地說『業務員搜集來的』。
孟繁旭律師事務所姜律師表示,這種做法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私人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郵箱、職業情況等都屬於個人隱私范圍,受到法律保護。商家這種做法侵害了個人信息,應承擔行政、民事甚至是刑事責任。市民遇此情況可向消協等部門投訴,嚴重者還可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討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