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中醫藥地位遭受空前挑戰 哈藥企打響"中醫藥保衛戰"
2006-11-12 06:31:0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戴剛 章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2日電 當『取消中醫論』掀起的中西醫論戰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中醫藥地位遭受空前挑戰之時,近日,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在網上率先發起『中醫、中藥,我為你驕傲!』征集簽名活動,論戰再掀風暴。

  四條倡議內容引來五萬網民響應

  近日,一則告全國同胞《中醫、中藥,我為你驕傲》的倡議書出現在新浪網上。作為倡議書的發起人,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向全社會倡議『應該肩負起歷史責任,尊重科學和歷史,放眼未來,以實際行動振興祖國醫學!』隨同倡議書一起發出的還有一份『你如何看待中醫』的網絡調查。調查受到網民熱烈追捧,8天時間參與本次調查的人數已經達到54306人。

  該廠11月1日在新浪網上向社會發出四條倡議,呼吁傳承中醫、振興中藥,倡議內容如下:

  一、全社會尤其是醫藥界人士應該肩負起歷史責任,尊重科學和歷史,放眼未來,以實際行動振興祖國醫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挖掘中醫藥的精粹、去蕪存精,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二、同是人類智慧結晶的中醫、中藥與西醫、西藥,應該以融合共生為准則,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盡最大的努力。

  三、中醫、中藥現代企業應當積極響應國家振興中醫藥的號召,自覺遵守國家對中醫藥的相關法律,加強科學研究,注重知識產權,積極培養中醫藥的現代化人纔,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和標准化盡到自己的歷史責任!

  四、在中醫藥面臨質疑的時候,需要更多關心中醫、中藥的人給予支持,為此,我們發起『中醫、中藥,我為你驕傲』的簽名行動,以此來喚起全行業、全社會對中醫、中藥的關心和支持,同時我們將通過網絡面向全社會發起簽名倡議表達對祖國醫學的支持!

  截止到11月8日中午,倡議書和調查表在網上公布8天,已經有54306人參與了調查,其中有40401人認為『應該大力扶持中醫』,佔參與調查總人數的74.4%。有8570人認為『中醫應該隨其自然發展』,佔參與調查總人數的15.78%。有5335人認為『應該取消中醫』,佔參與調查總人數的9.82%。

  還有很多網民在看到了倡議書後給哈藥集團中藥二廠打來電話,表示支持和響應倡議。一位著名的老中醫說:『中醫中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祖國的瑰寶,作為有責任心的中國人,我們一定要支持並大力發揚中醫中藥,支持優秀的中藥注射劑企業,以淨化中醫藥界。』一些網民在網上留言:堅決反對廢除中醫中藥,要保護和支持優秀的中藥注射劑生產企業。他們表示要和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站在一起,為發展中醫中藥事業共同努力。回應網上對中醫藥存在與否的爭論,哈中藥二廠有話要說———

  中醫藥歷經發展革新造福人類中藥二廠選在此刻向全國人民發起倡議,並在網上廣泛征集簽名的行動,意在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中醫保衛戰,其劍鋒直指網絡上的另一場征集簽名活動。

  此前,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功耀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起了『征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公告』的簽名活動。張還建議修改《憲法》第21條有關中醫的內容,並聲稱,中醫中藥研究違背科學原理、缺乏科學精神、沒有安全保障,應該使其退出國家醫療體制改革。這些步步緊逼的措施將中醫藥推到風口浪尖上,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哈中藥二廠在全國中藥企業中率先向全社會和醫藥界發出了這四項倡議,並向全社會高呼『中醫、中藥,我為你驕傲』。

  反對中醫理由:

  中醫不科學,副作用無從檢驗

  其實,向中醫藥發起攻勢的,張功耀並非第一人,其中不乏知名學者。

  據報載,2004年9月3日,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語出驚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隨後,楊振寧再度表態,他說如果中醫還是按照自己的『理論體系』走下去,那它就不會有發展,沒有前途。一場以《易經》為開端的爭議,就此蔓延到中醫領域。在如何看待中醫這個問題上,東北財經大學教授李笠農、著名科學打假人士方舟子,以及司馬南等都紛紛撰文質疑中醫的『科學性』。

  在這些反對中醫的學者看來,中醫根本的問題在於其理論沒有現代科學作為支橕。現代醫藥科學是建立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的,已經是現代科學的一部分。而中醫卻獨立於這些體系之外,其理論還停留在兩千年前的水平上。

  這些專家還認為,盡管中醫有一些有效的藥物和療法,但這些有效性只是經驗的積累,與其理論無關。即便是那些被認為是有效的藥物當中,也存在副作用不明的危險。西藥在上市之前,必須要進行大量的臨床試驗,在明確療效以及副作用的情況下,纔會讓患者服用。而中藥則很少受到這樣嚴格的檢驗,對其副作用也就無從得知。

  與這些質疑聲相對應的是,近年來因服用中藥引發不良後果的事件逐漸增多。2003年曾經轟動一時的傳統中藥龍膽瀉肝丸引發腎衰,並最終導致尿毒癥的案例,更是讓許多人對傳統中藥的安全性產生了懷疑。6月1日,國家藥監部門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暫停使用魚腥草、復方蒲公英、炎毒清、魚金注射液等7類中藥注射液。隨後,藥監部門又暫停受理和審批相關各類注冊申請。

  學者的質疑已經使中醫藥廣遭詬病,而中醫藥的現狀更令其陷入風雨飄搖中。目前在很多醫院裡,中醫都淪為附屬科室甚至被取消。據哈醫大一院一位醫生介紹,該院的中醫科已經由原來40多張病床萎縮到10張。而一些專業中醫院更是面臨著生存問題,去就醫的病患少得可憐。所有這一切顯示,中藥醫正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力挺中醫理由:

  祖國瑰寶,西醫治不了的我能治

  在一片喊打聲中,同樣出現許多力挺中醫藥的聲音,哈中藥二廠是最先采取行動的中醫藥企業。

  哈中藥二廠在倡議書中熱情謳歌中醫藥的傳統優勢:『中醫、中藥科學自《神農本草經》初具雛形,歷經發展革新,至《本草綱目》出世達至巔峰,無數中醫中藥學先輩,歷經無數實踐共同鑄就了這一舉世瑰寶。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劃時代的中醫大家,以濟世救人為己任,救治無數百姓於水火之中。20世紀50年代,當代名醫蒲輔周、鄧鐵濤等用傳統中藥施治中國各地流行乙型腦炎,中醫藥大展神威。』

  據哈藥集團中藥二廠政策事物部部長王少岩介紹,中醫中藥不僅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醫療作用,就是在現代也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3年SARS暴發期間,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經過實驗證明,雙黃連粉針劑對治療SARS病毒有效。內地非典確診病例中中醫藥參與治療的佔58.3%,顯示了中醫藥抗擊重大疫病的能力。當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與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聯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非典中藥治療方案,該方案重點介紹了非典的中醫治療方法,中藥藥方以及痊愈後的恢復辦法,並准備在東亞和大洋洲的37個國家推廣使用。不僅如此,中藥在治療艾滋病方面也頗有成效,目前正有數以萬計的艾滋病患者接受中醫藥治療。很多西醫都在給患者開中藥產品,哈中藥二廠生產的中藥產品有一大半是通過西醫之手開到病人手中的。中醫中藥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是眾所周知的,特別是對一些西醫無法治療的疾病,不僅在國內,國外很多人對它也深信不疑。因此,作為中醫藥從業者,他們對中醫藥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發自內心地擁護『中醫、中藥,我為你驕傲』的倡議行動。王部長介紹,倡議是力挺中醫活動的第一部分,下一步企業還要建議舉辦全國性的大型中醫中藥高峰論壇,借此在全國營造一個保護中醫中藥的良好氛圍。

  針對網絡上日益昇級的關於中醫科學性的論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程偉認為,中藥二廠的網絡簽名活動受到關注是好事。中醫的價值要用科學的眼光發展地看,他認為中醫藥現在正處於很好的發展時期,人民關注、政府支持,中醫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廣泛,美國等國家對中醫針灸進行十分正規的認證考試,其一所大學還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國內7所中醫藥大學聯合編寫英文版中醫藥教材,日本等國的許多學術刊物上也經常有探討中醫藥的論文。

  近日,衛生部也出來說話了,其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中醫藥不會被取消,同時,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承認,目前中醫藥的發展確實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但是,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視。『中西醫並重』是我國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世界上第一支中藥粉針劑誕生在哈中藥二廠,其在中國醫藥史上有劃時代意義

  中醫藥發展也在『與時俱進』打鐵還需自身硬,挑戰自然需要資本。面對討伐中醫的言論以及對中藥的安全、穩定性的質疑,哈中藥二廠拿出自家看家本事進行全面回應:求得中藥的穩定、安全性,一直是中藥二廠多年來進行一系列技術改革的原動力。為此,企業多年來不斷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新,研制新產品,制定嚴格的生產、工藝新標准,為實現中藥現代化而不懈努力著。

  當年,中藥二廠的科研人員創造性地提出要把雙黃連注射液研制成粉針劑型。1988年,中藥二廠對此進行了立項,在連續投入840萬元,經歷上千次試驗之後,攻克了重重難關,1990年世界上第一支中藥粉針劑———雙黃連粉針劑研制成功。脫水後的粉針劑型不僅去除了水———這一不穩定因素,而且在其他指標上也有了大幅提高。雙黃連粉針劑的研制成功在中國醫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如今,中藥二廠已經發展成為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和全國30家重點中藥廠之一。

  為保證中藥注射劑質量穩定,中藥二廠在全國各地建立藥材GAP標准生產基地,選用優質原料;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實現提取工藝的自動化控制;利用指紋圖譜技術對產品質量進行檢驗,保證中藥注射劑質量穩定。這一切努力是其多年來穩步發展的堅實基礎,該企業有關人士認為,中醫中藥是在『與時俱進』的,與其全盤否定它,不如花些功夫研究怎樣更好的利用它為人類服務。

  中藥能否生存下去,時間和實踐是最終的檢驗標准。如果能通過爭論促進中醫藥界自我反省和技術創新,爭論也未嘗不可。一位中醫界權威人士這樣為這場中西醫之爭作結。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