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孫玉順:養老院裡最後一位外僑
2006-11-12 07:01:2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慕海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2日電 32歲、62歲對於已經84歲的孫玉順老人來說,是人生的兩個轉折點。1954年,32歲的她背井離鄉從朝鮮來到中國,1984年,她在中國生活了30年後,住進了外僑養老院,享受著中國政府的供養,直到現在……戰爭讓她失去家鄉的親人32歲的孫玉順從朝鮮來到中國時,正是抗美援鮮戰爭剛剛結束之時,那場戰爭讓她失去了丈夫、兒子和在朝鮮的所有親人。『我掌櫃的』是孫玉順對他丈夫很中國化的稱呼。『他去打美國,死在了戰場上。』那時的孫玉順即將生產。電影中的情節真實地出現在她的身上———她拿到丈夫陣亡的通知書時,也正是兒子降生的時候。可能是戰爭的原因,孫玉順說整天擔驚受怕,『胎沒坐好』,孩子生下來沒幾天就夭折了。

  沒有了兒子和丈夫,孫玉順與公公相依為命。那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朝鮮,年輕的孫玉順也是歡送親人隊伍中的一分子,『我們載歌載舞,誰要是能站到歡送隊伍的第一排,可是無尚光榮的事。』老人向記者回憶當年的情形時,依舊禁不住舞動起來。志願軍撤走沒多久,孫玉順的公公撒手人寰。那時她的哥哥一家在中國的吉林省延吉市居住,孤苦零丁的她投奔到吉林的哥哥家。1954年,她踏上中國的土地,開始了僑居異鄉的生活。

  中國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在哥哥家住了一年後,孫玉順和第二任丈夫結婚。她的第二個『掌櫃的』是延邊的朝鮮族人,從此孫玉順的家安在了中國。沒有工作,又不願被人說成是『白吃飯』的,她開始四處找零活乾。從替人家縫縫補補到磚窖上的推土搬磚的力工,孫玉順什麼活都乾過,什麼苦都吃過。在她的頭上現在還留著在磚窖乾活時落下的疤痕。孫玉順說有一次一個磚垛傾倒了,她正好被砸在了下面,慶幸的是只破了頭,而和她一起被壓在磚塊下的另一個男的卻折了胳膊。每每說起這事,她總說自己福大命大。

  與第二個丈夫一起生活的13年,是孫玉順最幸福的時光,雖然每天都很辛勞,但生活卻是安穩無懮的,『有家有掌櫃的』是孫玉順的全部要求。13年後,『掌櫃的』病故了。再次孤獨一人的孫玉順被丈夫生前的一個周姓朋友收留,孫玉順到他家裡做保姆。周家待她很好,周家的女兒還認孫玉順做了乾媽。現在老人在福利院的屋子裡擺著一張七八歲女孩的照片,老人告訴記者,那是她乾姑娘的外孫女,照片是兩年前乾姑娘的女兒來哈爾濱公出,特意到養老院來看她,給她帶來的。

  在周家住了三年,孫玉順不顧周家的挽留,執意離開了,又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她說不願給人家再添麻煩了。其間,有人曾勸她回國,可是家鄉也是無親無故,她最終還是決定留了下來,在第二故鄉努力地生活著。

  養老院的生活最舒適在中國生活到第三十個年頭時,孫玉順已由原來的俊美小媳婦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大媽。1984年的一天,當地公安機關找到孫玉順,告訴她按中國政府的規定,她是『三無』老人,可以進養老院養老。可是因為她的朝鮮籍身份,孫玉順的養老問題還挺『復雜』。當地公安機關為她特地請示了北京,得到的答復是,她不是普通的老人,不能進普通的養老院,要送到哈爾濱的外僑養老院裡養老。『那時我害怕呀,我從來沒到過哈爾濱,他們不會是要把我送回國吧,我在中國生活了大半輩子,我可不想回國呀。公安局的人就告訴我,是去哈爾濱的養老院,不是回國。在養老院裡有大米飯和辣白菜,穿衣吃飯都不用花錢,政府給我養老送終。』孫玉順說:『我是將信將疑地被送到哈爾濱來的。』

  老人說剛到養老院時,和很多『老毛子』住一起,還覺得挺有意思,不管長得啥樣的人,大家都說漢語。可是沒多久老人就受不了了。因為那時還是配給制,養老院裡的俄籍人多,所以飲食以俄式為主,常常是吃面包喝牛奶。以前從沒喝過牛奶的孫玉順,根本喝不下這『怪怪的東西』,有時強忍著喝下去,還會拉肚子。在那裡的日籍老人也和她有同樣感受。孫玉順將這個問題向上反映,希望政府能給她吃大米飯。『我記得沒多久就有糧食局的同志到養老院裡來開會,然後我們就改成了每月每人20斤大米、7兩豆油。我終於吃上了最愛吃的大米飯。』在養老院裡生活了24年後,如今牛奶已經是孫玉順每天必備的飲品,早飯和午飯之間,一定要喝一袋。她笑著對記者說:『過去那會,喝牛奶是多「闊」的事呀,一般人都喝不上呢。可是政府給了,我就是喝不下,真傻!』

  現在作為福利院裡唯一的外籍老人,她獨自享用著一個雙人間,有自己的電視、冰箱和衛生間。隨著外僑老人的減少,她與中國的老人們開始住進一個樓裡,這對於她來說是件高興的事,因為人多了,熱鬧了。孫玉順健談又能歌善舞,在福利院裡『人緣』很好,老人們都說從來就沒把她當『老外』看。她的飲食習慣也和中國人一樣,對東北的燉菜情有獨鍾,但還是很喜歡吃辣白菜,為此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常常會單獨給她買些朝鮮風味的小菜。孫玉順回憶起自己動蕩的一生,由衷地說:『我這一輩子最舒服的日子是在哈爾濱的養老院裡度過的!』

  在中國生活了54年,老人對於朝鮮的很多記憶都已經模糊。84歲高齡的她對自己的身後事已看得很豁達。她說:』我親眼看到養老院的人給老人送終,我知道我死之後他們也一樣能那樣對待我,讓我乾乾淨淨、體體面面地走,這事我一點兒也不擔懮。』哈爾濱外僑養老院的變遷哈爾濱外僑養老院的前身是哈爾濱蘇聯人養老院,位於現在香坊區文景街1號。1954年4月20日,中國和前蘇聯兩國協商將其移交給中國政府管理。1955年初,中國政府決定將其更名為外僑養老院,並開始擴大收養僑民的國籍范圍。高峰時這裡曾收養過來自前蘇聯、日本、瑞典、荷蘭、朝鮮等國家的400多位外僑老人。

  上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系惡化,住在這裡的部分蘇僑回國,部分蘇僑遷到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養老院人數銳減。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間,外僑養老院收養了164名外僑老人,其中有從長春、天津、吉林、上海等城市送來的30餘名僑民。

  1992年,外僑養老院並入位於哈爾濱市東郊的哈爾濱養老院內,哈爾濱養老院將使用面積800平方米的一棟平房重新裝修,專供外僑老人居住,那時有外僑老人11位,此後再沒有增加。

  2005年,外僑養老院與哈爾濱養老院合並為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經歷了40多年的滄桑,見證了哈爾濱城市歷史的外僑養老院謝幕。所剩的唯一一位外僑老人孫玉順並入中國老人的生活區,開始共同的生活。

  目前的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在服務對象中明確標注:中外籍老人、『三無』老人。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