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3日訊 11月13日,記者跟隨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來到哈爾濱市松北區松蒲鎮的江畔小學,將『愛心媽媽』們編織的首批『愛心毛衣』和社會各界捐贈的棉衣送給這裡的貧困學生。
據江畔小學的老師介紹,該校大約有150多名學生,基本上都來自貧困家庭。許多學生家庭的月收入最多時只有四百多元。去年,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將『愛心媽媽』編織的幾十件『愛心毛衣』送到了這裡,讓很多孩子度過了一個溫暖的冬天。今天,在江畔小學,記者見到了這些獲得毛衣的孩子,他們還穿著去年的『愛心毛衣』。雖然已經過去一年了,但孩子們身上的『愛心毛衣』顏色還是那麼鮮艷。
王義是江畔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家庭貧困,父母將她留在奶奶身邊外出打工了。年幼的王義就和6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王義用手抻抻身上的紅毛衣說:『這是我穿的第一件新衣服。』以前,王義的衣服都是親戚、鄰居給的,還有一些好心人捐贈的舊衣服。
今年8歲的郭思琦是江畔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母親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全家的生活就靠爸爸蹬三輪車維持,每月的收入只有二百多元。郭思琦指著身上的毛衣告訴記者:『阿姨,這是一個好心的媽媽給我織的。』郭思琦的班主任介紹說,由於家庭貧困,買不起棉衣棉鞋,郭思琦在6歲的時候因為著涼患上了腎炎。隨後,記者跟隨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來到郭思琦的家裡。一家三口人租住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裡,一個火炕佔了一大半的面積。屋內光線昏暗,房間裡晾了幾件看起來十分破舊、單薄的衣服。郭思琦的媽媽告訴記者,為了給她和孩子看病,家裡惟一的房子也賣了。『現在連基本生活都難維持,就更別提給孩子買棉衣棉鞋了。』家裡沒有一樣家用電器,郭思琦不知道什麼是『奧特曼』、什麼是『海底總動員』,更不知道『加菲貓』是什麼東西。他每天放學回家就趴在炕沿上學習。他說,他要好好學習,以後找個好工作掙錢養活爸爸媽媽。
在這群穿上『愛心毛衣』的孩子中,許多孩子好幾年沒有穿過新衣服了,基本靠社會各界救濟。江畔小學的老師們告訴記者,孩子們穿上新毛衣都別提多高興了,逢人便說『這是好心媽媽給我織的』。很多孩子一穿就是一個冬天,捨不得脫掉。
今天,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將帶來的新『愛心毛衣』和一些羽絨服送給了還沒有穿過『愛心毛衣』的孩子們,孩子們開心地笑個不停,互相比著,看誰的毛衣最漂亮。許多『愛心媽媽』在毛衣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記,有的『愛心媽媽』在毛衣上繡上『愛心』兩個字,還有的『愛心媽媽』在毛衣的正面繡了一朵美麗的太陽花,在毛衣的背面用英文繡著『I am a sun flower』(我是太陽花)。針針線線、字字句句裡都飽含了『愛心媽媽』們對貧困而陌生的孩子們的無限深情。
臨近中午放學,江畔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張青雲將剛剛穿上的『愛心毛衣』脫了下來,疊好後放在了書包裡。當記者問她為什麼不穿著毛衣時,小青雲露出一臉滿足的笑容,她告訴記者:『我妹妹還沒穿過新毛衣,我帶回家給她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