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電 珠寶行業向來有這麼一個說法:一周不開張,開張吃一周,其利潤可想而知。由於沒有行業標准,相對於黃金、鉑金市場,水晶市場的水分更大。業內人士稱,目前水晶市場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商家對價格信口開河,二是水晶質地良莠不齊,普通消費者很難鑒別。
哈爾濱市民周女士日前向記者反映,她兩個星期前花360元購買了一款水晶手鏈,戴了幾天後,手鏈不小心磕了一下,一層塑料質地的外殼竟然脫落了下來。氣憤的周女士找到商家退貨,商家卻以『並沒有說是天然水晶』的理由推脫。
記者在哈市一些飾品市場采訪看到,很多專賣店都標著『進口水晶』字樣,還有的標著某某國水晶飾品專賣。而業內人士介紹,很多所謂進口產品不過是國內企業在境外注冊一個商標,然後將這個『洋商標』用於國內產品的銷售。甚至有的是百分之百的國內品牌,起個洋名字,冒充進口水晶。
在哈市很多商場,水晶產品標價都在數千元,但折扣卻非常大,有的甚至打至3折。但業內人士表示,即使打出這樣的折扣,很多產品的利潤仍高達100%%。
省珠寶協會理事、哈市某金店經理陳先生介紹,水晶的產量很大,並不屬於很貴重的寶石,除非一些工藝與款式都不錯的水晶制品,否則價格都不會太高,也談不上增值一說。鑒別水晶的質地,最直觀的方法是看其是否有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出具的寶石鑒定證書。其次可以用以下幾種較簡單的方法。如光照:把天然水晶豎放在太陽光下,如不同部位的紋理色度都十分均勻,色澤光亮,則質地較好。
其次是觸感:天然水晶摸上去手感冰涼,即使在炎熱夏季的三伏天,用舌頭舔天然水晶表面,也有冷而涼爽的感覺。假的水晶,則無涼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