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6日電 包袱輕了,機制活了,職工並軌了。短短兩年半時間,哈爾濱完成國有企業改制1403戶,佔全市國有企業的近八成;並軌職工32.8萬人,佔涉及職工的近八成。今年年底,該市有望完成國企改制3年攻堅目標,國企改制已給這個城市帶來復興之光。布局調整煥發企業活力
國企改革,如何在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中,增強企業的發展活力,這是國企改革在微觀層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如今,經過兩年多的改革實踐,哈爾濱市改制企業活力已顯現出來。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
2005年,哈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比2002年減少四成以上,其中國有工業企業戶數減少一半,然而,2005年,哈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資產1162億元,比2002年資產總量增長三成半,增加300多個億。同時,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經濟效益總體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95.1億元,比2002年增長88.5%。
國企戶數減少了,資產總量卻增加了,經濟效益更得到大幅提高,這就是改制創造的奇跡。
不破不立。改制使危機重重的國有企業或浴火重生或徹底死掉退出歷史舞臺。重生者,引進新的戰略合作伙伴,在新的機制下闊步前進;死掉者,免去了老國企積重難返給國家造成的負擔愈加沈重之苦,也讓游離於捨與不捨之間的職工下定決心尋找新的出路,更何況,『並軌』已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懮。
而此時,企業活力開始重現。哈啤『靚女先嫁』,企業搭上世界啤酒巨頭,產品進入海外市場;哈量演繹『蛇吞象』,在改制同時實施並購,如今正成為一個資本收益率、運營率大增的活力『哈量』和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主動權的國際化哈量;老鼎豐徹底退出國有,民營資本和靈活的現代企業制度讓這一百年老字號再現青春活力,目前品牌價值達2500萬元,並入圍首屆中華老字號品牌價值百強榜。十大模式演繹出資人創新思維
活力來源於持繼不斷的艱苦努力和勇於打破常規的創新勇氣。在指導推進國企改制過程中,哈爾濱市政府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創造出了運營增值、增資擴股、跨國重組、捆綁出售、漸進改制、搭臺引資、先走後破、政策破產、引資退出、競價售出等十大改革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哈市國企改革的進程,並成為今後改革的借鑒。其中,作為增資擴股模式的典型代表,哈藥集團通過引進中信、華平、辰能三家投資人20.35億元的資金,增資擴股後哈藥集團資產達到105億元左右,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不僅如此,哈市政府作為出資人,其創新思維一直貫穿在國企改革的征途之中,如在全國首例開展市屬國有企業債務對衝,開創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新方式,即同在哈爾濱區域內的國有控股企業或區域內不同行業的企業在進行清產核資時,債權方的應收款符合清產核資政策核銷,原則上對方的債務就要比照債權核銷原則,進行對等清理,並將同一筆款項作為企業潛盈收回,增加國有資本金,這樣就緩解了企業改制資金不足的狀況,有利於企業順利改制。2005年,該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國有企業往來款項的清理工作,有1659戶企業列入清理范圍,經過對近28萬筆往來業務進行逐戶逐筆審核,清理出應收賬款8億元已核銷(或擬核銷),應付賬款已轉做(或擬轉作)國有資本金6.2億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哈市國有企業的債務鏈問題,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實現了保值增值。如哈爾濱畜牧產品工業公司歷史上欠哈爾濱第一工具廠一筆56萬元的款項,2004年國資委對哈一工具清產核資時核銷了這筆應收款項,而哈畜牧並不清楚對方企業已將這筆款項核銷,仍將此款掛在本單位應付款賬上。『對衝』工作開始後,國資委在哈畜牧發現了這筆掛賬的應付款未做潛盈處理,56萬元負債由此轉為國有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