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6日電 隨著凜冽而來的寒風,電熱毯進入銷售黃金期。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在北環商城、瑪克威商廈、三馬地下日雜市場、景陽小商品市場等電熱毯批發集散地,哈產電熱毯難覓蹤影,充斥市場的都是來自河北、遼寧等外埠的品牌電熱毯。
電熱毯曾是哈爾濱的驕傲:上世紀80年代末,哈爾濱冬羽電熱毯廠生產的『冬羽』牌電熱毯成為我國生產的第一批電熱毯,電熱毯行業的國家標准就是冬羽電熱毯廠擬定的;上世紀90年代初,哈計算機配件廠研發出我國第一個電腦控溫的電熱毯;1998年,我國開始頒發電熱毯行業生產許可證,黑龍江省有50家企業獲證,數量在全國居首。
然而,近年來哈產電熱毯的熱度卻直線下降,年銷量由120多萬條跌到了二三萬條。作為我國電熱毯的發源地,哈爾濱電熱毯企業怎麼了?
高價格難抵外埠貨衝擊
記者走訪了解到,近年來,河北、遼寧的電熱毯一直是市場上的『銷售大王』。從價位上看,今年河北的電熱毯單人5元/條,雙人8元/條;遼寧毯單人6元/條,雙人9元/條。據經銷商透露,遼冀電熱毯今年在哈所佔市場份額已達70%以上,銷售量在50萬條左右。
與外埠產品相比,地產電熱毯從價格上看明顯較高,單人毯最低10元/條,有的高科技產品達到30元/條。省家電行業協會秘書長趙勇介紹,成本低是外埠毯贏得銷售強勢的主要原因。電熱毯的原材料主要產自河北一帶,河北近年來形成了電熱毯的產業鏈和集群,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到運輸一條龍,降低了成本。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外埠電熱毯通過降低生產標准來低價衝擊市場,而市場目前對於電熱毯產品的准入門檻尚較低。
聯合求生仍遭敗績
銷售的不斷下滑使哈爾濱市一些電熱毯企業無奈倒閉。省家電行業協會統計表明:全省50家電熱毯持證生產企業到今年僅有15家還在經營,其中哈市有9家。這9家企業年產值都在10萬—20萬元左右,僱工七八個人。小本經營、成本高昂,面對外埠產品的競爭,這些企業生存艱難。
省家電行業協會經過調研後認為,哈市電熱毯生產企業規模較小,可以把協會內生產電熱毯的9家會員單位整合成聯合體,共同應對外埠產品。2003年1月1日,哈爾濱聯合電熱毯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組建,由哈銀河電控設備廠、哈三燈電器廠、哈永安電熱褥廠、哈鳳凰家用電器廠等9家企業入股組成,注冊資本金50萬元。
然而,業內人士介紹,經過幾年的聯合,目前,哈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9家聯合企業中有5家租用一個廠房在一起生產,還有4家從聯合開始至今一直在單乾。哈聯目前有『銀河』、『春日』、『永安』、『鳳凰』、『新華』、『華中龍』等9個商標。這樣一來,哈聯當初計劃推出一個主打品牌開發南方市場、出口東歐的計劃因多個品牌分爭一直無法實現。
『品牌太多是聯合公司最大的弊端』,趙勇秘書長認為:『每個股東都在打自己原來企業的商標,都放不下自己苦心經營的老品牌。一個聯合企業品牌之間還存在競爭,就形成了多而不專、多而不精、互相掣肘的現象。』『哈聯雖然由9家小企業聯合,但畢竟不是大型規模企業,沒有資金和實力競買到土地,只有不斷租用廠房和庫房,場地不固定影響了生產和銷售。』哈聯股東之一、哈爾濱市較早從事電熱毯生產的哈三燈電器廠廠長認為。據其介紹,三燈電器廠從加盟哈聯那天起就一直沒有進行聯合生產。
聯合應該由市場驅動
據業內人士透露,哈聯今年按國家標准生產的5000條電熱毯迄今僅售出了400多條。有業內人士認為,聯合的初衷是好的,但聯合不能流於形式,如果聯合後不能降低經營成本,不能做到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形成合力,聯合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有經濟界人士認為,並不是所有規模小的企業聯合後就能解決問題,企業必須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試水,水性好者生存,水性不好者死亡,這個規律不能違背。一家地產電熱毯企業的負責人說,我們當時並不贊同聯合,結果證明了強扭的瓜不甜。聯合應該是市場驅動的結果,並不是冒出一個想法就可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