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電 7月18日投產的黑龍江賓西牛業有限公司,已實現產值近千萬元、稅金40多萬元,拉動地方肉牛銷售價格上昇。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初步體現的時候,黑龍江省目前這座最大的畜禽生產加工基地,也受到資金不足的困擾。
賓西牛業促使牛價抬頭
王有福是賓州鎮養牛大戶,年出欄肉牛200多頭。『如果按往常年份,純收入也就是十多萬元錢。今年的形勢一片大好,按下半年的牛價,就能多掙五六萬元。』
王有福的喜悅,源於下半年投產的賓西牛業。7月份前,賓縣各市場肉牛平均收購價為每公斤7元錢。之後慢慢抬昇,至10月末已達到每公斤8.6元,每頭牛平均多賣的五六百元,就是百分之百增加的純利潤。一頭牛掙1000元,一頭牛頂3畝玉米,牛價抬頭讓養牛戶喜不自禁。
賓縣是哈爾濱市肉牛養殖第一大縣。據去年統計,該縣年肉牛存欄34.9萬頭,年出欄6.1萬頭。哈爾濱東部6縣(市)是黑龍江省最大的肉牛養殖區,據了解,有52個萬頭肉牛鄉鎮,年出欄49.6萬頭,佔全市總量的52.7%。
賓西牛業的投產,不僅使80公裡半徑內的肉牛價格大幅上昇,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地區肉牛『原』字號的尷尬局面。據介紹,農戶每養一頭肉牛,產值約為5000元、利潤約1000元。牛肉市場穩中有昇,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5元,只要完成牛肉銷售,農戶與企業就可以實現『雙贏』。如果繼續深加工,以目前的先進水平,每頭肉牛的產值、利稅最高能達到5萬元、7000元,10年後這兩個數字就可以增加到8萬多元和1萬多元,一頭牛的經濟價值等於一臺國產中檔轎車。
黑龍江牛市『三國演義』
黑龍江省位於東北肉牛產業帶的核心區域,高寒氣候、綠色飼料、環境清潔等自然條件,造就了黑龍江肉牛的高貴品質。因此,阿城區阿什河牛場,連續20多年向港澳地區出口活牛。目前亞洲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吉林皜月集團,年出欄5萬頭肉牛的養殖基地,也設在雙城市的蘭棱村。
以賓西牛業為軸心,南北300公裡以內,分布著東北地區三家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南為『皜月』、北為『北大荒』。
『皜月』年屠宰加工能力為50萬頭,為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首批國債支持項目,總投資19.97億元,今年底全部完成後,該企業將躋身世界農牧企業10強。北大荒牛業為我國農墾系統最大的肉牛產業化項目,總投資1.9億元,年屠宰加工肉牛10萬頭,屬於國有企業。而投資僅為7800萬元的賓西牛業,年屠宰加工肉牛為20萬頭,介於二者之間。由於賓西牛業的投產,原本平靜的黑龍江肉牛市場漸起波瀾。
『皜月』每天都派出100多人的收購隊伍,在哈市周邊收購肉牛,在同等價格基礎上每收購一頭牛給經紀人300元補貼費。『北大荒』也采取同樣方式,補貼費甚至高於『皜月』。在這種情況下,賓西牛業被迫應戰,以同等級每公斤提高0.12元的收購價格,要求農民將肉牛直接送進工廠。如果以今年屠宰1萬頭肉牛計,農民可從賓西牛業多得利潤120多萬元。
此外,牛源大戰,也促使企業紛紛以訂單方式,早早地將肉牛『劃歸己有』,使哈市周邊肉牛出欄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6.6%,肉牛生產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資金不足困擾賓西牛業
與雄厚的國債資金、國有資本相比,賓西牛業為純粹的民營資本,他們僅以7800萬元自有資金,就建成了省內最大、設備一流的畜禽生產加工基地,並通過了國家進出口企業預審、ISO質量管理認證、HACCP國際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等資質審驗。產品已打入長三角地區及市內大型超市。
政策資金方面的先天不足,使賓西牛業不得不放棄大量銷售訂單,原因是屠宰加工量過低,而屠宰量過低的原因又恰恰是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按照目前銀行部門的貸款要求,企業必須先達到生產能力,纔能通過流動資金的信貸審核。對於賓西牛業這樣『生產能力』與『流動資金』互為因果的企業來說,信貸審核是他們難以逾越的鴻溝。
據賓西牛業負責人介紹,賓西牛業與農戶簽訂單,每頭牛最少要付200元定金,年屠宰10萬頭肉牛就需要2000萬元資金,並且要在簽合同時一次性支付。在肉牛出欄審驗後,企業要提前20天再付每頭肉牛200元定金,年需要周轉金200萬元。按訂單要進行保護性結算,周轉金年需3600萬元。也就是說,賓西牛業要達到年屠宰10萬頭肉牛的生產能力,至少需要5000萬元的流動資金。
目前,賓西牛業的肉牛日屠宰量徘徊在盈虧點的60頭上下,企業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如果不能及時獲得流動資金,賓西牛業將陷入困境,一旦賓西牛業停止肉牛收購,損失的不只是企業一方。
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莫叫資金鏈絆住牛業龍頭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