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電 記者: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請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理論依據和意義是什麼?
劉世佳:《決定》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分析判斷形勢,把握發展大勢,遵循事物發展規律,適時進行科學決策的重大舉措。《決定》的一大亮點,指出了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面臨著兩個『前所未有』,即『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挑戰也前所未有』的形勢。
從發展機遇上看:國際上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的主流,我們同國際經濟社會關系日益密切,國際經貿關系不斷擴大,國際市場競爭中地位和作用鞏固壯大,國際格局中的地位明顯上昇,發展有較好的國際環境。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擴大,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從面對挑戰上看: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將長期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佔優勢的壓力,西方敵對勢力采取種種方式遏制我國發展,我們必須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國內在面臨良好發展條件的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種種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出現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四個深刻』的新情況,同時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等。中央對我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既說明了我們黨堅持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又抱有對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通過對形勢的分析認識,一方面說明我國正處在發展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交織的關鍵階段,能不能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為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大力促進社會和諧,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一方面說明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機、條件已經成熟,具備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基礎,順應了時代潮流和事物發展的趨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得到社會廣泛的支持,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願望;再一方面說明我們黨把握形勢、駕馭全局、正視矛盾、解決矛盾、經受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考驗,領導全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能力、執政能力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記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目標最突出的特色是什麼?
劉世佳:《決定》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通篇體現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以人為本這個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問題,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擺在首位,把理論根基和發展要求紮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石上。《決定》回答了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現實問題,而每一點都是圍繞著人民群眾最關心最企盼的問題、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證展開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具體講:
第一,我們黨之所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突出的就是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出發,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偉大工程,逐步解決當前及今後一個歷史時期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抓住發展機遇,化不利因素為積極因素,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激發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不懈奮斗。同時還要看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一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共產主義理想的和諧社會是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和諧』為共產主義的『和諧』奠定基礎、准備條件。
第二,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定》確定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其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其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體系,《決定》從民主法制、協調發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務、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社會管理、創造活力、生態環境等九個方面勾畫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和美好前景。這是在黨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關於社會發展的目標體系和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是這個目標體系是針對當前全黨全國人民反映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的。二是這個目標體系是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制定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著『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直接的、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這根紅線。三是為了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重要任務落到實處,《決定》強調了必須遵循的六項原則。這六個必須,既是工作原則,不得違背,又是工作要求,必須堅持,不得走空。這六個必須,指出了工作方針、工作動力、工作保證、工作條件、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涵蓋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實現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措施,指明了前進的路徑。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定》把理論與實踐、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重點與一般,政策與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每一部分提出問題的同時,都有對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針對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決定》從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力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幾十項政策措施,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操作性。
記者:請您談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劉世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社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發展是在解決矛盾中前進的。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而不同時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矛盾和特殊性,因此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重點也不一樣。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長過程中又分為不同階段。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即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所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礎上建設的,還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我們已經具備了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條件,但還是不充分的,尤其是要從經濟發展上找根本原因,為解決社會矛盾,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創造更雄厚的物質基礎,這就需要一個長期穩步發展的過程。同時,我們還要從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入手,搞好制度建設,從體制和機制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為構建和諧社會分階段、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所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年發展目標來思考和勾畫的美好藍圖,一方面這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一個階段性目標;一方面這個階段性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目標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所以,我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不懈地努力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把握規律,把構建和諧社會貫穿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