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1日電 阿城是擁有9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些百年老宅都是風雨滄桑的見證。本著利民惠民原則,該區日前啟動了朝陽小區四期工程,對500餘戶棚戶區進行拆遷重建,部分百年老宅也將隨之消失。一些老阿城人不約而同地來到這裡,最後看一眼即將逝去的歷史,並拍照留念。
女校胡同37號住宅與一般現代住宅不同,房屋建築是典型的青磚灰瓦,房檐滴水的瓦當上雕刻著雙喜字和各種花的圖案,西側房檐上鑲嵌著古色古香的『琴棋書畫』和『喜鵲牡丹』的飾物,右側房檐上還有獸面瓦當。
對金源文化研究頗深的阿城區作家協會主席王洪昌告訴記者,這應該是民國時期的老房子,有100多年了。因為年代久遠,維修過程中房子夾雜了時代氣息。比如,原來老房子都是上下開的兩扇窗戶,維修後變樣了,唯一能夠保留下來的就是脊夾上的圖案,房屋滴水檐和房檐下房木椽子等肯定是原來的。屋裡的炕和布局是典型的滿族人家,南炕、北炕,還有拐子炕,當地人叫它西炕,原來農村北炕如沒有條件做木制的亮子就用布簾拉著,南炕一個,北炕一個。
女校胡同25號也是有名的百年老宅,遺憾的是這裡已面目全非,古色古香的房頂瓦片散落一地。義德胡同2號老宅則比較完好。房檐上的梅花飾物、房頂瓦當、屋脊、檐頭以及滴水檐等房子的上半部基本保留原樣,而下半部分已經改裝,看上去有點『土洋結合』。
王洪昌說,這個房檐滴水檐的瓦挺有學問,這麼多小瓦一片瓦一個樣,顯示出主人在蓋房子時花了好多心血,也花費不少錢財,能保留到現在相當不容易。次賢胡同25號是一個四合院。專家介紹說,這個四合院相對來說還比較完整。在別的地方已經很難看到這樣規模的完整保留原貌的古建築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