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大西江農場變革"耕作" 高寒地區農作物進行"一年兩茬"試驗
2006-11-23 10:08: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輝 任志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3日電 今年,又有3套美國約翰·迪爾大型精准農業機械落戶農墾九三管局大西江農場。大西江人一擲千金,大膽引進世界技術領先的現代精准農機具,悄然進行著一場『耕作模式』的革命。至此,這個農場已經擁有6套精准機械,精准農業覆蓋面積達到30萬畝,在全省處於領先水平。

  精准農業就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等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按照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細准確地調整土壤和作物的各項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各項農業投入,以獲取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同時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土地等農業自然資源。專家認為,精准農業是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的新型農業。大西江農場是以旱作農業為主的中小型農場,有耕地28.2萬畝。近年來,這個農場積極探索新型耕作模式。2002年,他們就在黑龍江墾區率先大面積推廣了『大豆覆膜』技術,奠定了在全國墾區『旱作農業強場』的地位。2003年以後,農場先後拿出2200萬元,在墾區率先引進了3套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美國約翰·迪爾精准大型耕作機械,主要包括450馬力的9520型拖拉機,4710型自走式變量灑藥機,9650型智能聯合收獲車及配套農機具。其中的9520機車牽引1820型氣吹式播種機,能夠一次性完成耕耘、播種、和?、鎮壓四項作業,工作效率是1002拖拉機的15倍。今年,又有3套美國約翰·迪爾大型精准農業機械落戶大西江農場。

  有了先進農機做後盾,2004年,他們大膽打破傳統的『三壟栽培』模式,利用精准機械進行了大豆平勻密植試驗,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由於全部采用精准機械精確作業,在遭遇嚴重旱情的情況下,當年的6萬畝大豆仍實現利潤420萬元。2005年,農場在嫩江縣中儲糧基地承租了20萬畝耕地,其中75%%耕地采用平勻密植耕作。經過對比,通過精准農業栽培的大豆同比增產10%%至15%%,公頃作業降低油耗達20%,畝增收20元至30元。

  前不久,這個農場又大膽創新栽培模式,利用精准機械衛星定位、精確播種的特點,進行了3000畝的『麥田套種』試驗。所謂麥田套種,就是在小麥拔節期,進行原壟卡二次播種『蕎麥』和『早熟大豆』兩個品種,播種後無須重新施肥、灑藥,既節本又增收。目前,3000畝套種任務已全部完成。如果試驗成功,將創造北方高寒地區農作物『一年兩茬』的奇跡。據專業人士說,此項技術在黑龍江墾區尚屬首創。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