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日前,國家環保總局結束了對墾區齊齊哈爾、九三和北安等分局最後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的考察驗收。至此,墾區全部通過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考核驗收,土地總面積90%以上實現了綠色環保覆蓋,實現『生態示范建設一片綠』。
前來參加驗收的專家組長、國家環保總局生態司副司長程立峰評價說,考察的12項基本條件和22項生態環保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指標,黑龍江墾區創造了全新現代化生態農業新模式,成為全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創建行列中的先進典型,為全國生態建設提供了樣板。
擁有3500萬畝耕地、5.6萬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的我省墾區,2000年開始實施生態示范區建設,一改過去單一擴大耕地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舊有模式,從可持續發展、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科學發展觀出發,更加注重保護生態。建立一把手負總責的目標責任制,多渠道籌集600餘萬元專項資金,結合開發建設累計投入30多億元,在墾區上下同步實施了『生態農業開發、森林生態恢復、生態畜牧及草原植被恢復、退化土地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生態恢復、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生態城鎮建設、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等8項生態保護工程。把墾區科學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大主體功能區。對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可能帶來破壞的各類項目堅決限制禁止。墾區實施國家50億公斤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急需擴大土地規模。他們卻出臺了停止開發濕地的政策,使該項目走上了以『旱改水』、『水土保持為主』的內涵提高中低產田改造道路。大片的濕地非但未遭到破壞,還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起了一批保護區,為後來墾區的大發展和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此舉,受到了國務院和省委的稱贊。
他們運用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對耕地實行保護性耕作,『十五』中後期集中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智能化大型農業機械,重點裝備了107個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發展以大馬力農業機械為載體的精准農業。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變量施肥於一體,一次完成深松、淺翻、整地、播種、和?、鎮壓等六項作業,在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有效地保護了耕地不受破壞,把農田建成了田園。去年糧豆總產突破100億公斤,今年達到113.2億公斤,耕地面積仍與10年前持平。成功走出了一條尊重自然,增大科技,靠提高內涵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