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試管嬰兒一生下來就『隱姓埋名』使醫療研究陷入尷尬
2006-11-26 15:38:5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6日電 20日清晨,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哈市衛生系統首例試管嬰兒在哈市紅十字中心醫院順利降生,這標志著哈市輔助生殖技術邁上了新臺階。然而當各路記者興衝衝地趕到醫院想進行采訪時,卻被孩子的家長婉言拒絕了。其實采訪試管嬰兒被拒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出生於1997年9月的我省首例試管嬰兒家長為『雪藏』孩子,三次改名。更多做試管嬰兒的父母選擇了易地生產,甚至在孩子降生後就再也沒有了音訊。家長們的做法雖然保護了孩子的隱私,但卻使醫療研究陷入了尷尬。

  哈市衛生系統首例試管嬰兒降生便『爽約』

  20日清晨,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手術室裡一片忙碌,對於一所以原哈爾濱市婦產醫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綜合性醫院來講,接生嬰兒已是『家常便飯』,然而這個即將誕生的生命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因為他是哈爾濱市衛生系統首例試管嬰兒。經過了緊張的剖腹產手術,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3公斤重的男嬰誕生了。他呼吸有力、哭聲清脆、各項生命體征正常……在場的醫務人員都不禁將一顆懸著的心放松下來。而此時此刻,守候在醫院外的各路媒體記者卻有些失望,孩子雖然順利出生了,家屬卻突然拒絕了媒體的采訪。

  記者只是從醫務人員的介紹中得知,小家伙的母親劉女士住在哈市南崗區,今年32歲。劉女士結婚十多年沒有懷孕,經過檢查,發現其患有雙側輸卵管阻塞,根本無法自然懷孕。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女士了解到哈市紅十字中心醫院正在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的研究。經過詳細了解情況,夫妻二人最後決定進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俗稱試管嬰兒),來孕育自己的孩子。2006年年初,劉女士的卵子被取出,然後放入模擬人體內環境的培養液中。之後,醫生通過超微針管取出劉女士丈夫的精子,在培養液中讓精子和卵子融合成受精卵。醫生在隨後分裂的細胞中挑出發育最好的胚胎,移植回劉女士的子宮,讓受精卵繼續生長發育,從而完成了輔助生殖的過程。經過十月懷胎,劉女士終於如願地當上了媽媽。

  對於嬰兒家屬的突然『爽約』,該院黨群辦負責宣傳的孫麗霞大夫有些不好意思地介紹說:『在手術前家屬突然提出除了接受醫院醫療資料所需的手術錄像外,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因為試管嬰兒的出生涉及到個人的隱私,家屬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作為醫院我們只能尊重家屬的意見。』雖然沒能采訪到孩子的家屬不免有些令人遺憾,但記者還是請醫務人員轉達了對這對喜得貴子的夫婦的祝福。

  我省首例試管嬰兒為『雪藏』三易其名

  目前,經衛生部批准可以進行試管嬰兒手術的生殖醫學中心在我省有三家,它們是哈市紅十字中心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第二醫院。三年來,這三家醫院為六百多對不孕不育患者進行了試管嬰兒手術,已經有兩百多個健康的試管嬰兒出生。

  提起試管嬰兒,就不能不提到1997年9月在我省誕生的首個試管嬰兒陽陽(化名),今年陽陽已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了。哈醫大一院生殖科主任王卓然教授告訴記者,『人體外授精-胚胎移植技術(俗稱試管嬰兒)』是我省『八五』課題攻關項目,我省首例試管嬰兒正是經過哈醫大一院『試管嬰兒課題組』多年的研究纔成功誕生的。首例試管嬰兒陽陽的父母是1996年到哈醫大一院就醫的。當時,陽陽的父母已經結婚8年,母親做過一次人工流產後,便因雙側輸卵管阻塞而一直不孕,而她當時已經33歲了。『試管嬰兒課題組』的負責人韓向陽教授看了病人的情況後,決定為病人免費做試管嬰兒手術。1997年9月,我省首例試管嬰兒、一個身體健康的、體重3000多克的男嬰誕生了,醫務人員給這個男孩兒起名為陽陽,希望這個孩子能健康、茁壯地成長。因為是我省首例試管嬰兒,當時省內的媒體,甚至國內的媒體都進行了報道。隨著孩子的長大,試管嬰兒的身份也成了家長的心病。這些年不僅幾次搬家,跟醫院的聯系越來越少,而且因為陽陽這個小名是出生後醫院給起的,當年在報道時也大多用這個名字稱呼孩子,為了『雪藏』身份,在孩子三歲上幼兒園時家長就把孩子的小名改了,上小學時孩子的大名中帶一個陽字,考慮到孩子的大名也有一部分醫務人員知道,家長索性把孩子的大、小名又重新改了一遍,目前已經沒有醫務人員知道孩子的大名叫什麼了,而且家長也沒再跟醫務人員聯系過。

  為保密,『另類天使』的准父母費盡心機

  世界首例試管嬰兒於1977年成功誕生,我國於1988年完成首例試管嬰兒。從1997年9月我省誕生首例試管嬰兒至今,已誕生了200多例試管嬰兒。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試管嬰兒的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存在著生育問題的夫婦將成為試管嬰兒輔助生育技術的受益者。在試管嬰兒誕生之初,就有人將其稱為『另類天使』,試管嬰兒給千千萬萬個存在著生育問題的夫婦帶來天倫之樂的同時,也呼喚人們能像對待其他孩子一樣,平等地看待他們這些『另類天使』。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在哈市,一個試管嬰兒的母親無意間向鄰居透露起孩子是試管嬰兒,結果第二天就有許多陌生人出現在他們身邊,像看小動物一樣看她的孩子,還不時竊竊私語。結果,弄得孩子的家長不得不賣掉房子搬家了事。也正是因為社會上一些人對試管嬰兒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偏見,很多做試管嬰兒的夫婦在保密上大做文章,有些人用假名進行登記,有一夫婦則在成功生產後就『不辭而別』,甚至有些人易地求子,為的就是『神不知鬼不覺』。

  在哈醫大一院采訪時,正趕上醫務人員在勸一對來自深圳的夫婦回當地做試管嬰兒。原來這對夫婦在深圳工作,結婚9年一直沒有孩子。在當地檢查後,醫院建議他們做試管嬰兒,而夫妻倆怕在當地做試管嬰兒被熟人知道,便不遠幾千公裡來到哈市做試管嬰兒。王卓然教授告訴記者,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在30%%左右,如果第一次不成功還需要做第二次,正常的孕期是10個月,如果一次不成功,時間恐怕要在兩年以上,而這對夫妻丟下深圳的工作,在哈市只為做試管嬰兒,他們的醫療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出於對患者經濟上的考慮,醫務人員還是建議他們選擇距離深圳較近的城市做試管嬰兒手術。王教授坦言,在手術中,有近一半的患者來自外省市,來自湖北仙桃的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先生夫婦結婚多年沒有孩子,便在哈市選擇做試管嬰兒,而妻子懷孕期間,夫妻倆就在哈市打工維持生活。

  保密使醫療研究工作陷入尷尬

  因為很多試管嬰兒的家長希望對孩子的身份保密,於是一些試管嬰兒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甚至是在出生前就『消失』了。到目前,三家醫院有關試管嬰兒成長的相應數據庫的建立工作已全都被迫擱淺,所做的兩百多例試管嬰兒大部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再也聯系不上。

  據醫務人員介紹,試管嬰兒出生時帶有嚴重生理缺陷和體重不足的幾率是普通嬰兒的兩倍。體重過輕的新生兒在出生後極易引起並發癥,死亡率高於普通嬰兒。出生一年內被診斷出有嚴重生理缺陷的幾率也比自然孕育的嬰兒高兩倍。所以對試管嬰兒的產前跟蹤和回訪十分重要,它可以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有效地保證這些試管嬰兒健康成長。對那些成功生產後『不辭而別』的夫婦,王卓然教授介紹說,醫院一直很重視保護孩子的個人隱私,但同時也希望孩子的父母能將孩子的情況及時通知醫院,因為試管嬰兒不僅僅是給家庭帶來一個可愛的孩子,也擔負著許多人類輔助生殖醫學研究的內容。從醫學角度講,只有對第一代試管嬰兒的成長情況了解得翔實,試管嬰兒技術纔會日臻完善。

  采訪即將結束時,王卓然教授告訴記者,歐盟從1996年開始曾在英國、比利時、瑞典、希臘和丹麥5國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試管嬰兒和正常出生孩子是否存在差異的專項調查,經過5年的跟蹤,結果表明:試管嬰兒和正常出生的孩子不存在差異,調查所涉及的975例試管嬰兒在身體、智力、心理發育或是家庭關系和社交能力方面均很正常。因此外界不該對試管嬰兒存有太多的偏見和歧視。

  相關鏈接:

  體外授精聯合胚胎移植技術(IVF):又稱試管嬰兒,是指分別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後,在體外培養皿中授精,並發育成胚胎後,再植回母體子宮內,使之在母體的子宮內著床、妊娠。1977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成功,北京醫科大學附屬三院於1988年完成中國首例試管嬰兒。目前,試管嬰兒技術可幫助幾乎所有類型的不孕癥患者,是世界上最廣為采用的生殖輔助技術。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