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電 記者近日從哈爾濱市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處獲悉,哈爾濱市去年被納入全省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地縣和外派勞務基地縣試點工作的賓縣、延壽和呼蘭3個區、縣,目前均已順利完成第二階段的探索推進工作,轉移就業和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已形成向外地、就地和向國外轉移勞動力三種特色途徑。
去年10月,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省發改委根據各地申報、推薦材料和工作組調查摸底情況,在全省確定了15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地縣和15個外派勞務基地縣,哈爾濱市的賓縣、延壽縣和呼蘭區被納入其中。一年來,這3個區、縣緊密結合各自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完善政策,強化服務,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
呼蘭:物流品牌叫響京津
呼蘭區通過實施『金橋工程』,利用各駐外辦事處機構為勞動力轉移搭建平臺,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和省內轉移就業渠道。如今,方臺鎮高家村和沈家鎮大羅村農民在北京、天津發展物流業,已創造出了呼蘭物流品牌。到今年10月末,呼蘭已轉移勞動力11.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6億元,其中省內和國內轉移人數達6.53萬人,佔轉移勞動力總數的55.8%。
賓縣:7萬人離土不離鄉
賓縣著眼於讓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是通過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畜牧業、蔬菜水果種植等勞動力密集型種養業,充分挖掘第一產業就業潛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到目前,該縣共轉移14.4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勞務收入3.6億元,其中向縣內非農非糧產業轉移人數7.12萬人,佔轉移總數的50%。
延壽:7000人走出國門
延壽縣發揮當地與國外的親緣優勢,不斷健全境外就業中介服務體系:規范外派勞動力流程,完善中介服務協議,開展針對性培訓……通過親緣和能人帶動,向日本和韓國等國家輸出勞務,發展對外勞務經濟。到今年10月底,已轉移農村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億元,其中向國外轉移0.7萬人,佔轉移總數的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