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三廢"中淘出"金銀山" 雞西市循環經濟成"新引擎"
2006-11-30 10:07:4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劍風 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30日電 雞西人一邊守著『煤海糧山』,一邊挑戰自我,發展生態環保型工業,化『髒、廢、害』為寶,實現廢棄資源的循環增值,環境『包袱』搖身成為社會財富。

  近年來,原煤、糧食價格一路飆昇,雞西市委、市政府前瞻性地作出發展煤炭和糧食精深加工的決策,加快實施煤氣、煤矸石發電和礦渣水泥、制磚等項目,吃乾榨淨煤糧副產品,力爭成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煤矸石成『寶石』

  雞西煤炭生產歷經百年風雨,烏金源源不斷運出,留下的是總量上億噸、佔地上萬畝,而且還在不斷膨脹的矸石山。

  償還環境歷史陳欠,產出能源效益。始建於1979年的雞西礦業集團矸石熱電廠,現在每年『吃』掉滴道、城子河、杏花等煤礦的矸石105萬噸,發電3.2億千瓦時,上繳利稅1600萬元,『解放』土地上百畝。每年排出的70萬噸爐渣,如今作水泥添加劑,是雞西4家水泥廠爭吃的香餑餑。部分爐渣還直接供給自建磚廠,代替黏土摻合矸石粉加工後,每車又變成6000萬塊免燒磚。矸石山在萎縮,1200人捧著電廠的飯碗,又有數百人端起了磚廠的飯碗。

  去年,廣廈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利用該電廠爐渣生產砌築水泥5000噸。雞西市永豐新型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就地取材,生產路沿石、路面磚、空心磚、護坡石等6大系列10多種產品,年產8萬立方米、1.2億塊新型建材,每年可消化煤矸石6.5萬立方米。雞東矸石熱電廠,每年產值過億,實現利稅近2000萬元,餘熱用作供暖,縣城內的180根大煙囪從此下崗。燃燒後的灰渣轉手賣給磚廠、水泥廠可揀回150萬元。

  雞西圍繞原煤開采中最大的副產品煤矸石,一條新的產業鏈條延伸到發電、供熱、新型建材等領域。

  瓦斯變『財氣』

  雞西地下貯存了800億立方米煤層氣(俗稱瓦斯氣)。今年2月19日,黑龍江省首座瓦斯發電示范站雞西礦業集團城子河瓦斯發電站投產發電。

  截至10月末,首批瓦斯發電機組累計發電298.75萬千瓦時,燃用瓦斯99萬立方米,相當於節省標煤1250噸。3臺單機500KW發電機組達產後,年發電近1000萬千瓦時,燃用瓦斯330萬立方米,相當於標煤4125噸。該電站的建成,使瓦斯變害為利、利廢為寶,為煤炭產業增添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煤礦也用上了新型能源。

  目前,雞西礦業集團正在進行3處瓦斯發電站的建設,總裝機容量8500kW,全部投產後,年發電5000萬千瓦時,年『吸』掉瓦斯1500萬立方米,相當於標煤1.9萬噸。該集團『十一五』規劃提出,在所屬8個煤礦循序漸進、分期分批建成11座瓦斯發電站。項目達產後,年可發電2.289億千瓦時,產值9156萬元(每度電按0.4元計算),消耗瓦斯7480萬立方米,形成抽采、發電的良性循環。

  稻草殼中『淘金』

  稻草、稻殼中暗藏著『金礦』。5噸稻草可加工提取1噸紡織用纖維素?(俗稱酵素水),用於紡織業和養殖業,目前國內市場售價4.8萬元。這一黑龍江省獨一無二的環保項目在雞西市綠源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投產。按該企業每年2.5萬噸稻草用量計,雞西農民賣稻草年可獲益200萬元。

  清河泉米業有限公司每年『吞』進10000噸米糠,榨出1000噸米糠油。稻米生產線『吐』出的稻殼,被自備電廠『吃』掉,每年可節約電費250萬元。發電『吐』出的稻殼灰再被『吃』掉,『擠』出萬噸水稻專用復合肥。用稻殼發電、供暖,從稻殼灰中提取白碳黑和活性炭,再提取國際市場售價十幾萬美元一公斤的單晶硅。

  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綠都集團在去年新上兩座稻殼發電站的基礎上,還准備再上10座發電站。目前,虎林市已有黑龍江珍寶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啟動米糠油加工項目,現已形成年加工米糠油1.3萬噸的規模。該市重點扶持的晨光環保板材有限公司新上中密度稻草板項目,每年『吃』掉虎林12萬噸稻草。一期工程可年產環保型中密度稻草板10萬立方米,可替代20萬立方米的森林采伐量。農民光是賣稻草,每年就有960萬元收入腰包。

  據統計,2005年雞西市已有56戶循環型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產值4.25億元,納稅4469萬元。在政府減免返稅3000餘萬元鼓勵政策的強力刺激下,截至目前,『綠色企業』又猛增10戶。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