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電 婚後半個月,就抱養了一個棄嬰,從此,與12個棄嬰結下了母子情緣。當年的新娘如今已經69歲,她叫張淑雲,是黑龍江省勃利縣勃利鎮新華街居民。11月15日,記者來到張淑雲家進行采訪,慈眉善目的張媽媽滿頭白發,因患病坐在炕上休息。話題就從她結婚時說起了。
那是1957年農歷二月初二,剛滿20歲的張淑雲和大她三歲的勃利縣亞麻廠工人孫文龍結婚了。婚後半個月,張淑雲到鄉下表姐家串門,沒想到卻抱回了一個活生生的『大女兒』。
表姐家東屋的男人不久前死了媳婦,撇下了幾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女兒還不滿周歲。聽表姐講,那男人在媳婦死後,脾氣變得很暴躁,性格變得很冷酷,經常為一件小事打孩子。小丫頭有一天尿炕,被那男人抓起來從南炕扔到了北炕,差點給摔背過氣去。這還不算,他竟還要把小丫頭送人,說沒人要,就掐死她。
張淑雲動了惻隱之心,尤其見那孩子模樣生得可愛,抱在懷裡就不忍放下。想起自己娘家嫂子一連生了三個男孩,很想再生個女孩,張淑雲便和表姐商量把這可憐的孩子抱回去給嫂子養。把小女兒當累贅的那個男人立馬同意。
可是事與願違。張淑雲把孩子抱到娘家嫂子那裡,嫂子說什麼也不要這丫頭,人家想要的是自己親生的。返回鄉下送孩子,孩子的父親也堅決不要,這可難住了張淑雲。沒辦法,只好抱回家,准備先伺候幾天再尋個好人家把孩子送出去。
這一抱回家伺候不要緊,這孩子就再也走不出孫文龍和張淑雲的視線了,夫妻倆越發地喜歡上她,從此,這女孩就落戶到了孫家。看到孩子吃飽後在睡夢中露出甜甜的笑容,張淑雲總會俯下身去親她的小臉蛋,撫摸她細嫩的小手。而孩子也似乎讀懂了張淑雲滿是愛意的眼神,在醒後也咿呀地和張淑雲搭著話。雖然家裡添了一個小家伙,每天忙個不停,但是夫妻倆很快樂,給大女兒取名孫連鳳,小名帶小。
孫文龍也是很喜歡孩子的人,每天下班後,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向孩子,逗逗小家伙。據孫文龍說,他還曾主動向妻子提出不要自己的親生孩子的想法,怕有了自己的親生孩子,會影響對養女的感情。因此,兩人到縣中醫院找到張淑雲的舅舅孟廣波。孟大夫勸他們夫妻好好想一想,這可不是一時衝動的事情。第二天,夫妻倆又很誠懇地去了,是孟大夫幫助他們做了絕育。
非常遺憾的是,長大後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大女兒孫連鳳卻在21歲那年上吊死了——自認為下鄉返城無望而尋了短見。張淑雲對記者說,大女兒的死對她的打擊太大了,曾經有一段時間她意亂神迷不能自已,到處瘋跑,經常被人送回家。
孫家成了『家庭福利院』
張淑雲自收養第一個孩子後,街坊鄰居都知道了她心地善良,便接二連三地把孩子送到她家。這些孩子大多是私生子或是因為家庭貧困養活不起纔被遺棄的,可她都一一收下。張淑雲向記者介紹情況時,記憶略顯模糊,她稱50年間陸續收養了12個孩子。現在,腿有殘疾的大兒子孫連福一家三口、離婚的二女兒孫連青一家兩口及還在上學的最小的孩子同老人們一起生活。小兒子孫連波兩口子和岳母住在一起。
在收養的12個孩子中,大女兒21歲時自殺死亡;因患感冒、肺炎等病死了一個男孩;吃二米飯嗆著,噎死一個女孩;因事故死了一個男孩;打青霉素過敏死了一個女孩;因為實在養不起轉送別人三個女孩,她們現在年齡也都在三十五六歲左右。目前在身邊兒的有兩男兩女四個孩子。
提起那些年帶孩子的辛苦,孫文龍和張淑雲感慨萬千。收養大女兒時,家境還算寬裕,張淑雲不會伺候孩子,請來娘家媽媽幫忙照看,沒感覺到有多累。家裡孩子陸續多了起來,娘家媽媽很是想不通,回家去了,重擔就落在孫文龍和張淑雲身上。
他們兩人住在勃利縣新起街一間低矮的房子裡,最擠時四個孩子頭腳倒置分別放在兩個搖車裡悠,有時候晚上就和衣抱著孩子睡覺。不是這個哭了,就是那個叫了,忙得夫妻倆有好多年晚上都不能睡個囫圇覺。暖瓶和奶瓶常放在炕上,孩子醒了,隨時抱起來喂奶、把尿。兩人還明確分工,張淑雲抱最小的男孩睡覺,孫文龍負責最小的女孩。實在困急了,就將孩子放在兩腿之間,孩子一哭,閉著眼睛晃著腿哄孩子直到安靜下來。
他們投入的精力是超乎尋常的,而投入的金錢也是無法計算的。養活一個孩子還好,買些煉乳,養個奶羊就可以填飽孩子的肚子。可是隨著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增加,不免讓上世紀60年代每月僅有幾十元工資收入的孫文龍和張淑雲夫妻倆捉襟見肘。工資開出來,要先把孩子的奶粉備足,可這樣,生活費已經所剩無幾了。兩人就采來椴樹葉、榆樹葉、玉米葉等,加少許玉米面熬成稀糊吃。孩子喝的奶粉也是衝得稀稀的,由於營養不良,動不動就生病,還要到醫院打針吃藥。奶粉斷頓的時候,孫文龍和張淑雲就將高粱米用開水燙一下,泡軟,到鄰居家的碾盤上,將高粱米碾碎,再用白面籮篩過,將高粱細面炒熟或者用開水衝成糊,一勺一勺喂養孩子。孩子身上穿的,則是街坊鄰居給的百家衣。為了維持生計,張淑雲烤過玉米、賣過菜,還賣過衣服。
上個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生活難題,四十多歲的孫文龍提前在工廠辦理了病退,在縣城開了一個自行車修理部。漸漸地,家裡生活有了好轉,還蓋起了60平方米的住房。二女兒、大兒子、小兒子也相繼成家。
可是近十年來,孫文龍的修理部生意日漸冷清,從原來每天收入幾十元減少到現在的幾元錢。張淑雲則重新走出家門,靠撿垃圾貼補家用。大兒子和兒媳沒有工作,也天天出去撿垃圾。離了婚的二女兒也帶著孩子回到了娘家,二女兒身體有病,乾不了活,靠娘家人養活。
環顧孫家四壁,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舊洗衣機是人家給的,早已不能使用,當成箱子裝了破爛;所謂的冰箱根本通不了電,唯一的電器是電視機,怕是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只能收兩三個臺的節目。張淑雲和孫文龍,勞累了近五十年,什麼也沒攢下,『這輩子就攢下這幾個孩子』是他們兩人共同的驕傲和自豪。提及收養孩子的困頓,老孫憨憨地笑了笑說:『不稀奇,比我們苦的人多著呢。』老孫說他曾經撿過鄉下一個公社的一箱子賣亞麻所得的錢,都物歸原主了,『我這人不看重錢』。張淑雲也喃喃道:『就是為了救一條條小命唄。』朴實得不能再朴實的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面對有些人的猜測、譏諷和嘲笑,他們都不予理會。而他們的善舉卻感動了許多人,得到了好些人的物質幫助。縣民政局、新華街道和學校也對孫家的孩子給予諸多照顧。縣政協副主席王秀英、個體戶程曉娟等都以個人身份對張淑雲給予了特別資助,令老人感激不盡。
每個孩子都是寶
張淑雲對每一個孩子都非常喜歡,對他們呵護有加,從來也捨不得打他們一下:『打他們乾啥呀,他們都是苦命人。』這一點,很多家長都做不到。
天有不測風雲。她的大兒子孫連福9歲那年,腿突然瘸了起來,最後連走路都成了問題。於是,夫妻倆背著大兒子到外地看病,去了兩趟牡丹江醫院,怕孩子疼,沒捨得讓孩子做手術;又去了佳木斯一家醫院,在大夫的忠告下纔下定決心給孩子做了手術。無論是到哪一家醫院,夫妻倆都在背上孩子的同時,還背上托人纔買得到的豆油,送給醫生。大兒子手術後,雖然能走路了,但還是落下了殘疾,給孫家帶來了沈重的外債。
二女兒孫連青是張淑雲在縣人民醫院撿的,比大女兒小七歲。1964年,張淑雲領著大女兒到醫院打針,聽一位護士說產科病房裡有一個女嬰,被家人遺棄六七天了,沒人要。張淑雲看到那女嬰纔三斤多重,小腦袋只有土豆大,沒有頭發,沒長指甲,頓時眼中潮濕了,她毫不猶豫地把那女嬰抱回了家。孫連青就是在張淑雲和孫文龍的精心喂養下,纔奇跡般地存活下來了。
孫連青還向記者講述了她另一次起死回生的經歷。她6歲那年,家裡每天三頓以西葫蘆和玉米面做粥充飢。小孩子不愛吃,就跑到外面玩了一整天纔回家,晚上回家喊餓,待坐到飯桌上要吃飯時,突然兩眼一黑,身體一栽昏倒在地。爸爸孫文龍連忙把她送到醫院看病,大夫查來查去,結論是孫連青是餓得昏了過去。在醫院裡,爸爸給她喂了點水,好心人袁玉國送給她一些吃的,她吃了後,活了過來。
張淑雲家所在地的一位81歲的老人家很清楚地記得,張淑雲『像老抱子(母雞)似的』看護著自己的孩子。大兒子手術後,腿有了殘疾,小朋友欺負他,張淑雲就去找人家家長理論,甚至和人家吵起來。街道為此還做過鄰居的思想工作,要他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歧視收養的孩子。
在張淑雲收養棄兒的過程中,因病或意外失去了五個孩子。每一個孩子的離去,對她都是不小的打擊,她就是愛孩子,這是解不開的情結。兒女們長大成家後,她也惦記著這個牽掛著那個,幾天看不到就想得不行。孫子、外孫子一樣善待,鄰居老太給她大黃米面饃,她也一定要和孩子們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