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電 座落於黑龍江省雞西市的雞西礦業集團發電廠,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以煤矸石為燃料的綜合利用型電廠,近年來,該廠充分利用粉煤灰開發一系列下游產品後,使這一產業鏈得到延長,他們把一曲發展循環經濟的曲子譜寫得韻味十足。這是雞西市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循環經濟,向資源節約型城市轉變的一個縮影。
雞西市是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城市,煤炭資源儲量尚有近百億噸,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較大,傳統工業主要以礦產開采與初級加工為主。豐富的礦產資源,資源開發及相關產業的高度發達,使該市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天優勢,為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產業鏈不斷延伸提供良好基礎。
對於雞西循環經濟社會構建發展戰略,雞西市委書記邱玉泉深刻的理解為,要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布局優化,形成產業循環經濟體系、城市基礎設施支橕體系和自然資源保障體系三位一體的核心系統,構築一、二、三產業間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體系,逐步將粗放式資源依賴型城市發展模式過渡到可持續資源效益型發展模式。
雞西市在我國是較早開展三廢利用地區之一,至目前,已開發推廣了一批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產品。煤矸石制磚技術和設備,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成為這一新興經濟模式的主打項目。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突破帶動了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據統計,該市廢棄物開發利用的企業已發展到66家。與此同時,這個市還通過挖掘企業深加工潛力,已初形成了煤炭——發電——供熱——粉煤灰生產水泥建材;煤炭——焦炭(煤氣)——煉鐵(鋼)——廢渣生產水泥建材等六大產業鏈條。
目前,雞西市煤炭開采產生的煤矸石達1.4億多噸,而且煤矸石還以每年750萬噸左右的數量遞增,這些煤矸石在有因自燃而引發危險同時,浪費土地,污染環境。雞西礦業集團矸石熱電廠建廠後,年消耗煤矸石110萬噸,相當於每年『解放』百畝土地,節約標煤447萬噸,礦區的四分之一電能也由此解決。
據此開發的粉煤灰下游產品之一矸石燒結磚廠,年減少排放佔地10.1萬畝,節約排渣費75萬元,減少矸石堆放征地費50萬元,還解決了因電廠排渣造成的二次污染,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巨大的社會效益也凸顯出來。
據有關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雞西市工業企業資源綜合利用煤矸石、工業廢渣近250萬噸,利用焦爐廢氣1.7萬噸,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產值4.2億元。
瓦斯(煤層氣)的存在,給煤礦安全生產造成很大危害,處理不當,時刻危脅礦工生命安全,煤礦人提到瓦斯,深感頭疼。雞西礦區礦井深,瓦斯湧出量大,瓦斯治理更是首當其衝,雞西礦業集團建立了城子河瓦斯發電站後,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站從今年2月19日起,利用瓦斯發電綜合治理煤礦瓦斯,至目前,已累計發電298.75萬度,燃用瓦斯99萬立方米,相當於標煤1250噸。真正實現了『以利用促抽采,以抽采促安全』的煤礦生產良性循環。
瓦斯的有效利用,減少了甲烷的產生(甲烷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4.5倍,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是一氧化碳的7倍),有力地改善了環境。目前,雞西礦業集團還有另三處煤礦正在進行瓦斯發電站建設,預計11月末投產使用。
雞西也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大田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為主。農作物秸杆存量較大。為此,深度開發秸杆、稻草、米糠等綜合利用項目,成為該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
該市綠然油脂公司利用高科技手段生產米糠膨化浸出制油、毛糠油精制品及其副產品,將不值錢的米糠變為有高附加值的『寶貝』。該企業達產達效,年可加工生產20萬噸米糠油,產值達4億元,實現利稅5000多萬元。
據統計,雞西市地方水稻種植面積165萬畝,年產稻草82萬噸,稻殼20萬噸,開工建設的黑龍江晨光環保板材有限公司,引進的『麥秸碎料板制造』和『麥秸復合板制造』兩項技術,將昔日田間地頭廢棄的水稻秸杆變為市場潛力巨大的環保板材,每年為當地農民增收480萬元,同時,徹底解決了因焚燒水稻秸杆造成的環境污染。煤炭價格上漲,熱費卻由每平方米28元降到19元,這是雞西市利用豐富的稻殼資源,成功演繹的『主副換位』樂章。
雞西市所轄的虎林市盛產水稻,僅米廠就100多家,廢棄物稻草、稻殼、稻糠的存在,造成『黃色污染』。自該市的清河泉米業稻殼發電及再生能源試驗基地成立後,改變了秋季水稻產區黃煙彌漫的現象,往年燒稻殼釋放到空氣中的200噸二氧化硫,也全部降為零。
該項目集糧食收儲、稻米加工、稻殼發電、供熱取暖和稻殼灰利用於一體,利用稻殼發電後產生的餘熱供暖,使熱費降至19元,創下黑龍江省之最。該建設項目,被當地稱為『發展循經濟的典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並投入運行。
雞西市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節約型產業結構初步形成。
工業污染防治也取得明顯成效,昔日的污染大戶北鋼公司已由黑煙、黃煙、逐漸變為白煙,煤矸石、粉煤灰、焦爐廢氣等廢的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單位產品的產值能耗也在降低,全市的企業正向著資源節約型、資源循環利用型和清潔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