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日電 『必保不出現一個家庭因貧困而吃不上飯;必保不出現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學』。這是2000年起,大興安嶺地委、行署向全區職工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
應保盡保不讓一個家庭流淚
大興安嶺地處高寒地區,條件艱苦,農作物生長期短。如何保證讓每一戶貧困家庭都吃上飯?大興安嶺地委、行署在總結加格達奇區白樺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前5年在全省率先實行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經過市場實測和入戶調查,確定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為每年800元。今年他們又將標准提高到1000元,高於全省317元。
早已在城鎮銷聲匿跡的『糧本』,如今又在大興安嶺地區農村派上了用場:低於保障線的農民,憑本就可以領取到大米、白面。據統計,5年來,全區共為13173人次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87.5萬元。
同時,大興安嶺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也不斷健全,養老、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地級統籌,醫療等保險實現了縣級統籌。殘疾人的生活和醫療是一大難題,地區建立了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請外地專家到大興安嶺為殘疾人免費或半費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為肢體殘疾人安裝假肢,為腦癱殘疾人做腦癱術前篩查,為聾兒免費佩帶助聽器。全區3100名殘疾人已全部納入低保。
到今年10月末,全區城鎮低保人數達到3.49萬人;1999年至今年10月,累計發放低保金1.05億元,醫療保險人數達到18.51萬人。 陽光助學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大興安嶺地處偏遠,條件艱苦,職工收入微薄,孩子上學艱難。
2000年,剛任大興安嶺行署專員的王忠林,深入呼瑪一中調查,困難學生的家境和學習精神深深觸動了他,當即掏出1200元,資助3個特困生。『這些孩子的父母,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對他們來說,孩子就是希望。如果我們不把孩子教育好,怎麼對得起他們?』一句貼心窩的話,讓『老林業』們潸然淚下。
『凡農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於800元,城鎮人均月收入低於117元和家庭遇突發事件的住宿學生,每人每月補助150元。』《關於對中小學住宿特困生補助的意見》迅速發往各地。當年,276.4萬元補助金發放到1.4萬名中、小學住宿特困生手中。
2001年9月又出臺了《關於對全區初中、小學住宿學生進行補助的通知》:『每人每月補助50元』。當年全區投入134.6萬元,補助2992人。12月,大興安嶺地委、行署在加格達奇區白樺鄉召開了『兩個必保』現場會,明確提出各地要把救助特困生當成一把手工程。
據介紹,從2001年12月至今,全區累計救助貧困學生125671人次,救助金額2285.4萬元,從而使全區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出現一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學生,中小學流失率始終控制在1%以下。